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在安徽省率先设立农民工维权审判合议庭,专事审理有关农民工权益纠纷案件,为农民工打官司开通“绿色通道”。
针对岁末年关农民工权益纠纷增多的情况,合肥市中院要求全市两级法院分别成立审理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专门合议庭,由各法院选任审判骨干为合议庭成员,专事审理有关农民工权益纠纷案件。针对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诉讼能力弱等情况,法院立案时加强诉讼指导和风险提示,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并向社会公布各院专线电话,为农民工打官司开通“绿色通道”。
据合肥市中院民一庭庭长蔡学刚介绍,合肥市两级法院正在审理、执行中的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共178件,这些案件大多发生在建筑工程领域,或者是农民工起诉包工负责人、转包单位、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纠纷案件,或者是包工负责人起诉建设单位要求支付工程款的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这类案件的当事人虽然不是农民工,但其背后往往涉及农民工劳动报酬的拖欠问题。
合肥市中院要求对涉及农民工权益的案件,都按照“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的原则进行处理,对已受理而未审结的或未执结的案件,要及时审结、限期执结;加大执行力度,穷尽执行手段,保证案件的顺利执行。同时,为保证农民工当事人打得起官司,合肥市中院对农民工当事人提出的申请缓、减、免交诉讼费用的,凡符合条件即予准许;对于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的案件,农民工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但提供担保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免除农民工当事人的担保义务,裁定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涉及农民工权益的执行案件,及时立案,不预收申请执行费;案件执行完毕后,申请执行费从执行款中直接扣除。
-
安徽合肥市瑶海区法院:“房官司”成消费维权案件主角
230人看过
-
西藏首设妇女维权合议庭
209人看过
-
安徽郎溪消协密集宣传消费维权“5新法”
65人看过
-
城市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发布的维权建议
110人看过
-
安徽职工维权法律顾问团成立农民工获免费法援“撑腰”
298人看过
-
农民工维权中心仲裁庭半年维权244件
232人看过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 更多>
-
安徽家庭纠纷的维权方法西藏在线咨询 2024-11-12在发生纠纷后,建议双方先进行协商处理。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起诉来维权。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方式包括书面起诉和口头起诉两种。对于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则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在起诉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必须属于人民法
-
如何利用《劳动合同法》为农民工维权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151、入职前,先签约。能签定书面合同的,就不搞口头约定;能签定劳动合同的,就不签定聘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因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不同,前者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发生工伤、工亡等劳动关系纠纷适用劳动法律,待遇较高,赔偿数额较多;劳务关系(如装空调、雇保姆、学生打工)适用《民法典》区分过错责任,按民事赔偿处理。 2、签约时,劳动者对工作内容、地点、条件和劳
-
怎样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重庆在线咨询 2023-02-26劳动关系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之后的维权方式是: 1.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达成协议; 2.调解程序,不愿双方自行协商或达不成协议的,双方可自愿申请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对调解达成的协议自觉履行; 3.仲裁程序,调解不成的可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直接申请仲裁; 4.进行起诉,由法院进行审判。
-
安徽家庭纠纷应该怎么维权新疆在线咨询 2024-10-01发生纠纷后,建议双方先协商处理;实在协商不了的,可以去法院起诉维权。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方式有书面起诉和口头起诉两种。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
-
农民工工资维权:如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西藏在线咨询 2024-11-08农民工如果被拖欠工资,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投诉后,监察部门会责令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如果单位逾期不支付,农民工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诉讼。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