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公正原则是指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与相对人的违法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行政机关在处罚中对受罚者用同一尺度平等对待。处罚公开原则就是指行政处罚的依据、过程及结果必须公开。行政机关对于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规范、执法人员身份、主要事实根据等与行政处罚有关的情况,除可能危害公共利益或者损害其他公民或者组织的合法权益并由法律、法规特别规定的以外,都应向当事人公开。
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
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律条件。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了从轻、减轻或者免除行政处罚的情形。“行政处罚法”规定从轻、减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刑罚在我国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轻刑能达到目的,那么从重处罚实际上会扩大刑罚成本。
第二,适当使用较轻、减轻或免除的处罚,更容易使人悔过自新。
第三,违法行为客观上区分了情节的严重性和损害的大小。如果处罚不分轻重,无论处罚有多严重,都不能反映刑罚适当的原则,也不能反映公正的原则。最后,根据情节、后果进行处罚,更能发挥行政处罚的指导作用,促进行政处罚的良性,更能体现行政处罚法律法规的初衷。
但是,从“行政处罚法”第27条的规定中不难看出,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决定必须具备法律条件,并不完全取决于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从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以多种可能的处罚方式选择从轻处罚或者在允许范围内选择从轻处罚。减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定处罚方式和最低处罚范围内对违法者实施行政处罚。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7条第1款的规定,应满足下列其中一种情形:
1、积极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这种情况是指非法人对实施非法行为的积极救济,即从主观和积极的角度消除或减轻非法行为的有害后果。积极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不仅减轻了已经造成的社会危害,而且表明犯罪者知道错误和纠正,而不是犯错。如果不减轻或者减轻处罚,就会阻碍罪犯的“改造”。
2、他如被另一人胁迫,即属违法行为。这种情况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某种原因而实施违法行为,并受到一定程度的胁迫或强迫。从主观上看,这些人并不完全愿意实施违法行为,客观上在违法行为的实施中所起的作用较小。之所以可以减轻处罚,是因为被胁迫的人实施违法行为并不是行为人主动表示意图,而是一种被动行为,客观上处于相对不自由意志的状态。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被胁迫的人往往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且鉴于整个侵权行为,并不违反“惩罚过多”的原则。
3、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的,有功。这种情况是指当事人以实际行动纠正违法行为,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包括谴责违法行为,主动向行政机关提供资料和线索,积极做好当事人的工作,行政机关的查处工作进展顺利,效果明显。为鼓励犯罪人揭发违法行为,可以返还立功。可以看出,这种表现主要是基于将行政处罚政策作为减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律理由。当然,犯罪行为人积极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做了一些立功工作,表明主观恶意得到缓解,行为人已经承认和重视自己的法律义务,减轻或减轻了处罚。这也符合“过度处罚相互适应”的原则。
4、在其他情况下,法律较轻或行政处罚较少。由于上述三个案件无法概括应减轻或减轻的所有情况,因此该条款为某些特殊情况留有余地。实际上,理解和应用此规定最有可能导致偏差和错误。因此,执法人员不仅要注意本规定中的“其他减轻或减轻行政处罚”,而忽视“合法”一词。
正确理解本规定,应当理解为“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这包括两个含义:
第一,在《行政处罚法》实施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减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行为仍然有效。例如,《投机行为行政处罚暂行条例》(2008年废止)第17条规定:“投机行为造成轻微事件或者行为人自愿供述或者举报功绩的,可以给予行政处罚法实施时仍然有效的处罚。
第二,行政处罚法实施后,法律、法规、规章仍可以对减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况作出特别规定。2000年7月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销售者销售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规定的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的证据证可以明自己不知道这个产品是禁止销售的产品,并且真实说明购买的时间,就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不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一定的法律情况,不对受行政处罚的人实施行政处罚的情况。过度适用免责处罚会导致执法不力。因此,必须规定免除惩罚的法定条件。根据本条规定,免责处罚同时必须具备三个要件:违法行为轻微,行为人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事实,没有不良后果。没有任何这些因素,就不可能有罪不罚的现象。
有很多问题不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不缴付巨额罚款,并不是对经济有困难的罪犯从宽或减轻刑罚的条件,第五十二条行政处罚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有关行政执法机构不得为了提高执法效率而减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主要是针对犯罪者是受他人胁迫、主动的消除违法犯罪情形、有积极配合立功表现的犯罪者,进行相应的减免刑期。我国规定这类犯罪人员是破坏社会主题的运行而进行的相应处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
城管执法依据什么法律进行行政处罚
478人看过
-
路政管理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与执行规程
339人看过
-
依据不同法行政处罚能合并执行吗
384人看过
-
行政处罚法释义:实施行政处罚要有法定依据
145人看过
-
刑事案件行政处罚法律依据
452人看过
-
高空抛物行政处罚法律依据
387人看过
-
行政处罚行为需要依据什么法律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27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即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这五类的行政处罚,不能够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公民的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权未经法律规定的和程序,不受侵犯。所以只有违反了法律规定,同时经过法律明确规定的程序,公民的人身权利才受到限制。所以
-
行政处罚执行完毕,请求撤销法律依据?陕西在线咨询 2021-10-29可撤销。撤销行政行为的条件:(1)行政行为法律要求缺失。合法的行政行为有三个要素: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如果任何行政行为缺损一个或多个要素,行政行为就是可撤销的行政行为。(2)行政行为不当。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也是可撤销的行政行为。所谓不当,是指相应的行政行为不合理、不公平、不符合现行政策、不合时宜、不符合相关善良习俗。
-
行政处罚需要根据行政法规来规定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3-07-121、设定权是一种立法权,主要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来行使,其他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可以行使一部分设定权。 2、原则上讲,行政机关的权力应当来源于法律规定,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处罚设定权的规定,是对行政机关的授权。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了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
-
行政处罚减轻处罚依据是什么,法律怎么规定的河南在线咨询 2023-12-19行政处罚减轻处罚依据为《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法》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主动供述行政机关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的; (四)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
行政处罚合并执行依据都有什么法律规定澳门在线咨询 2022-06-23合并处罚的概念。《行政处罚法》并无相应的合并处罚的具体规定,但是合并处罚的概念在一些具体的行政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中都有所涉及,例如: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触犯不同的法律规定,有两个以上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分别裁量,合并处罚。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一人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