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中的问题:
(一)受案“门槛”过低导致案件数量猛增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案件数量猛增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出于保障社会公众权利,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目的,政府信息公开案件没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社会公众提起诉讼相对容易:行政机关未对社会公众进行答复,行政机关超过法定期间答复,行政机关公开的内容和方式与申请的内容、方式不符等,社会公众均可以诉讼;甚至即使行政机关完全按照申请公开的内容和方式予以了公开,部分社会公众还可以过程存在瑕疵为由起诉。二是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案件区别于其他的行政诉讼案件,社会公众不仅可以申请对当前的信息予以公开,还可以申请对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信息申请公开,如C区法院受理了一起要求公开1995年征地中安置人员名单的政府信息。三是除单纯基于生产、生活或科研需要提起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社会公众外,还出现了部分社会公众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为途径从而达到获得证据材料、要挟行政机关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情形。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缺陷导致审理难度加大
1、保护个人隐私和兼顾公共利益存在冲突,法院审理的“度”较难把握。当前,C区法院受理的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大多数涉及土地征收中的信息,尤其是出现了要求公开征地补偿时每家每户发放补偿款的金额等信息,政府部门一般以涉及第三人隐私为由不予公开,申请人不服而诉至法院。从保护公共利益来讲,公开了每户的补偿情况更有利于维护申请人的知情权,使其能够了解到是否得到了公平合理的补偿;但从保护个人隐私来讲,社会公众的个人财产属于个人隐私,如果公开了则必然侵犯社会公众的隐私权。在实践中,如果法院更多倾向于保护个人隐私而对信息不公开,则申请人更加会认为在征收过程中存在非法行为,进一步怀疑征收过程的合法性,甚至认为法院徇私枉法,导致与法院的对抗情绪加剧;但如更多倾向于兼顾公共利益,法院判决行政机关予以公开,又必然侵犯到一部分被征收人的隐私,同样会导致不满情绪,甚至提起诉讼。
2、在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案件中,法院审查方式存在瑕疵,不能有效保护涉密内容。从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1]的规定来看,我国对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案件实行的是“不公开审理原则”,此处的不公开仅针对当事人之外的人不公开。而由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特殊性,行政机关在法庭上对于其拒绝公开相关文件的举证通常会导致双方所争议文件的内容在举证过程中被泄漏并为相对方所知晓,从而使原告在法院作出裁判前便可能获悉所欲知晓的相关政府信息,此种“泄露”不但会使该诉讼的继续进行失去意义,同时还有可能因该信息的不当公开而损坏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以我院审理的一起原告向被告举报商家涉嫌价格欺诈,被告调查处理后作出告知书,原告不服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中,原告同时提起了两个诉讼,一个是要求撤销告知书的物价行政处罚诉讼,另一个是要求被告公开调查处理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的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即出现以下问题,即因调查中收集到的资料涉及商业秘密被告不应公开,但被告要证明其调查处理进行的合法性则必须向法庭举证其调查收集的资料,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告所举的证据原告可以查看和复印,如此商业秘密就会泄露给原告,由此导致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左右为难。
(三)《条例》理解分歧导致审判效果不佳
1、对“三需要”[2]的审查程度存在差异。《条例》中对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在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进行了列举,但对于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条例》只在第十三条规定了社会公众、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根据“三需要”提出申请。行政机关认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因此在审查是否应当公开信息时,应严格审查“三需要”与信息的关联性,申请人应提供相应证据证明,申请人证据不足则不予公开;而法院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六款的规定,对原告“三需要”的审查为从宽原则,即只要原告作出合理的说明即可,行政机关若以此为由决定不公开则会承担败诉风险。行政机关和法院对审查程度理解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在法院判决行政机关败诉后行政机关不服而上诉。
2、在答复主体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实践中对于向政府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政府在答复过程中,从答复文书的盖章来看,答复主体有政府、政府法制办、政府政务中心、政府信息处理中心、政府行政效能办公室等,这些机构部门有的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代码,有的则没有。法院认为申请人既然是向政府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那么作出答复的机构也只能是政府,在答复文书上的印章只能是政府的印章,以其他主体作为答复机构不符合规定;但政府认为根据《条例》第三条、第四条的规定,政府的办公厅(室)或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申请人进行答复。对答复主体认识上的分歧,导致法院判决撤销政府答复并要求重新作出行政行为时政府产生抵触情绪。
(四)土地征收类政府信息案件涉稳情况突出
由于土地征收本身牵涉面广、涉及人数多,一旦针对土地征收过程中的问题提起诉讼,利益相关的被征收人都会参与,导致原告人数众多,且由于征地过程中部分被征收人与政府的矛盾比较尖锐,进入诉讼后在思想中又存在法院是政府一个部门的错误认识,与法院的对立情绪严重;从审判实践来看,被征收人提起涉及土地征收的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获取政府信息只是其为解决土地征收补偿等其他问题而获得证据材料的一个过程性行为,如果判决败诉使其未能获得相关材料会对下一步提出利益诉求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导致原告的对立情绪升级,带来一定的维稳压力。
信息公开,营造一个阳光型的政府,是每一个政府机关力求想要做到的事,为了使得自己的权益得到跟高的保障,公民也需要按照规定规定合法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国家机关或者工作人员在实施违规行为后,会受到处罚。
-
从信息公开案看行政公益诉讼
490人看过
-
甘肃政府信息公开存在哪些问题?
171人看过
-
全面规范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有关问题
430人看过
-
信息公开不及时的问题有哪些?
409人看过
-
以行政公益诉讼促政府信息公开
374人看过
-
行政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116人看过
土地征收补偿是指国家因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按照法定程序给予被征地单位和个人补偿的费用。 这些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在土地征收过... 更多>
-
交通事故涉案行政诉讼有哪些问题贵州在线咨询 2023-04-09如果是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是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只能在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交警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核。因为道路交通安全法把认定书定性为是一种证据(可以认为鉴定结论),不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当然,如果你是对交警在处理交通事故中不作为或者有其他违法的具体行政行政,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
-
行政诉讼案件涉及到哪些问题? 行政诉讼的重点内容有哪些?江西在线咨询 2022-05-02行政诉讼涉及情况很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一章的相关规定,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判,从而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它对保障一个国家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确保公民、法人
-
公诉行政诉讼法中,被告信息提供哪些重庆在线咨询 2021-10-29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
征收拆迁中涉及的行政诉讼问题有哪些上海在线咨询 2023-06-11拆迁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做出的下列城市房屋拆迁具体行政行为依法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1)拆迁许可;(2)规划许可;(3)房屋拆迁裁决;(4)行政强制拆迁决定;(5)拆迁过程中的行政处罚行为;(6)被拆迁人,拆迁关系人认为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的比如:拆迁人擅自实施拆迁或者采取停水、停电、停汽、断路等干扰被拆迁人、拆迁关系人生活的,被拆迁人、拆迁关系人要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进行
-
有关原告在行政诉讼案中的答辩问题安徽在线咨询 2021-11-03原告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答辩:被告在法定期限内写出答辩状,原告有权要求查看答辩状,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合理期限内将答辩状复印件发送给原告;原告应向法院提供相应的证据,因为被告的答辩状是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