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买卖合同中的诉讼时效时长适用分则编的有关规定,即诉讼时效是三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规定了民事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对买卖合同诉讼时效的制度规定,正是贯彻我国民事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的重要体现。
一、刑事案件的追诉时效期间为多久
刑事案件时效制度属于我国刑事制度中的一种。一般来说,根据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期间分多种情形,不满五年的犯罪时效五年,五年以上不满十年的犯罪时效十年,十年以上的犯罪时效十五年。我国刑法规定了几大非常重要的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事案件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恰恰就是贯彻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重要体现。
二、签订合同时要遵循什么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当事人,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经充分协商达成一致,以实现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目的的原则。
(二)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民法典的重要基本原则,合同当事人通过协商,自愿决定和调整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自愿原则体现了民事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民事关系区别于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的特有原则。民事活动除法律强制性的规定外,由当事人自愿约定。自愿原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自愿原则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三)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要大体上平衡,强调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的等值性,合同上的负担和风险的合理分配。
(四)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以及合同终止后的全过程中,都要诚实,讲信用,相互协作。
-
民事诉讼时效的概念,民事诉讼时效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363人看过
-
房屋买房时的保修期从什么时候算,从什么时候开始算
181人看过
-
借条诉讼期从啥时候开始算
423人看过
-
挪用资金罪从什么时候算开始追诉时效
425人看过
-
欠条的诉讼时效起算时间什么时候开始
475人看过
-
借条诉讼时效的起始时间是什么?从何时开始计算?
131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不予立案诉讼时效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诉讼时效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广东在线咨询 2022-01-26首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其次,根据《诉讼费
-
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起算时间是什么台湾在线咨询 2022-02-15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应从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间届满之日起算。当事人在其自认为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基于真实、自愿的意思表示而签订和履行合同,无论合同是否有效,合同当事人对其合同约定权利的实现期限均有其明确、合理的预期。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到期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应当知道其权利(不论该权利是基于有效合同而产生的债权还是基于无效合同而产生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受到侵害,当事人所享有的债权的诉讼
-
民间借贷合同中的nn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效?n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广西在线咨询 2023-02-13个人借贷的利息最高为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4倍,超出的不受法律保护。借贷合同自签字时生效。间借贷作为一种资源丰富、操作简捷灵便的融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显而易见,民间借贷的随意性、风险性容易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向私人借钱,大多是在半公开甚至秘密进行的资金交易,借贷双方仅靠所谓的信誉维持,借贷手续不完备,缺乏担保抵押,无可靠的法律保障,一旦遇到情况变化,极
-
借条的诉讼时效从哪天开始算呢?澳门在线咨询 2023-08-14有关借条的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权利损害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也不再保护,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申请延长。
-
不当得利诉讼时效起算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福建在线咨询 2023-05-101、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