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理解,犯罪所得就是因实施犯罪行为所获得的利益,这种利益既可以是物质性利益,如常说的“赃物”、“赃款”,豪宅、高档轿车、珠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利益,如毁损他人名誉、损害他人的精神健康。从广义上说,无论是结果犯、行为犯、举动犯,还是危险犯,只要实施相关的犯罪行为,都会产生犯罪所得,这里的犯罪所得是指因实施犯罪所造成的侵害,给行为人带来的相对利益的减损或灭失,从狭义上说,犯罪所得,或称为犯罪行为所得之物,是指因实施犯罪行为所获得的物质性利益,即财物,或“犯罪行为所得之物,即行为人实施犯罪前原本存在,而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取得了该物”。
在理论界,通说认为,刑法把本罪犯罪对象规定为犯罪所得及其产生收益,这里的本犯必须构成犯罪,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为,这里的犯罪所得并不要求本犯构成犯罪。有的学者认为,犯罪所得不宜理解为犯罪行为所得,而应理解为用犯罪方法所获得。其理由是:一方面,把这里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理解为行为人必须明知与赃物有关的本犯已经达到犯罪程度,实在强人所难;另一方面,实践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案件行为人一次或者相加收购的被盗物品数额很大,但盗窃行为人未被及时查获,或每起盗窃行为人均因数额不足较大而不按犯罪处理。
从关于本罪的性质来看,我国《刑法》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规定为妨害司法的犯罪。所以,赃物罪使犯罪所违法形成的财产状态得以维持、存续,妨碍了公安、司法机关利用赃物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从而妨害了刑事侦查、起诉、审判作用,侵犯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另一方面,国家的司法作用包括追缴赃物,将其中一部分没收、一部分退还被害人。就后者而言,该罪侵犯了本犯被害人对自己财产的追求权,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因此,不能因犯罪主体是未成年人缺乏有责性,而放任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其次,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其中“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是修饰“行为”一词的,并不是指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人。我国《刑法》第312条规定的“犯罪所得”也宜理解为由违法犯罪行为得来的赃物,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立法目的,有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再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与本犯相关联的犯罪,本犯是否构成犯罪直接影响公安、司法机关是否需要侦查、起诉、审判等司法活动。
-
开设赌场犯罪所得怎样判
246人看过
-
非法所得与犯罪所得概念一样吗
214人看过
-
如何理解犯罪所得产生的收益
174人看过
-
隐藏犯罪所得罪罚金怎样界定
481人看过
-
如何理解犯罪犯罪未得逞是犯罪犯罪未得逞
122人看过
-
职务犯罪的违法所得怎样认定
198人看过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1、刑法总则中的体现:我国刑法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2、刑法分则中的体现:在分则罪名方面,我国刑法作了相当详备的规定。在1997... 更多>
-
犯罪未得逞怎么理解海南在线咨询 2023-01-18犯罪未得逞的含义,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具体如下: 1、既遂行为说认为,犯罪未得逞是未完成犯罪行为; 2、既遂目的说认为,犯罪未得逞是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没有实现; 3、既遂结果说认为,犯罪未得逞是犯罪行为未产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4、既遂构成要件说认为,犯罪未得逞是犯罪行为没有完全具备刑法分则规定的该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数额较大的构成犯罪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04根据法律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数额较大的构成犯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总额达到十万元以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
-
犯罪所得有哪些司法解释湖南在线咨询 2022-01-0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对审理此类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进行解释如下:第一条隐瞒、转让、收购、销售或者以其他方式隐瞒、隐瞒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第二条隐瞒、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入行为,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的规定,认罪、悔改、归还赃物、赔偿,可以认定为轻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司法解释是什么,掩饰犯罪所得的相关司法解释河南在线咨询 2022-05-06“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源于2007年5月1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针对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这一犯罪行为,将刑法第312条规定的关于“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解决了实践中比较常见又容易引起争议的几种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被盗机动车行为的法律问题。第一条明知是盗窃、抢劫
-
现在转移犯罪所得怎样判刑山东在线咨询 2023-07-01转移犯罪所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312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