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应当由其父母担任,如父母死亡或者无监护能力的,按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成年的兄、姐;③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或者民政部门。
2、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按照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①配偶;②父母;③成年子女;④其他近亲属;⑤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此外,与精神病人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担任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也可以担任监护人。
3、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没有上述范围的近亲属或近亲属丧失监护能力的,有关单位或居委会、村委会可以从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其他近亲属、朋友中指定监护人。当近亲属对于由谁担任监护人发生争议时,有关单位、组织可以进行调解并从他们中间指定监护人。
4、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因故暂时无法行使监护权,可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承担。受委托担任监护人的人为委托监护人。在此情形下,除有特别规定之外,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仍由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承担,但委托监护人对此确有过错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5、指定监护是指有法定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时,由监护权力机关指定的监护。从民法典的规定来看,指定监护实际上是法定监护的延伸,仍属法定监护范畴。
6、指定监护只是在法定监护人有争议时才产生。所谓争议,在未成年人是其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范围内的人争抢担任监护人或互相推诱都不愿意担任监护人;在成年精神病人则是监护范围内的任何人之间的争议,争议项如同前述。
7、民法典规定的指定监护的权力机关,是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指定监护可以用口头方式,也可以用书面方式,只要指定监护的通知送到被指定人,指定即成立。被指定人不服指定的,可在接到指定通知次日起30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裁决。指定监护被指定人未提起诉讼时,自收到通知后满30天后生效;在提起诉讼时,自法院裁决之日起生效。
-
监护人怎么确定,申请监护人证明的流程是什么?
70人看过
-
2024离婚更改监护人的手续是什么
291人看过
-
一般更改监护人手续有什么
369人看过
-
未成年办理监护人手续步骤是什么
434人看过
-
探监所需的申请手续和材料是什么?
213人看过
-
放弃监护人申请格式内容是什么?
125人看过
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履行监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受到监督和保护的人是被监护人。 早在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里就有关于为浪费人和精神病人设置监护的规定。但当... 更多>
-
对监护人申请要求是什么陕西在线咨询 2023-12-16对监护人申请要求是必须经过有关组织的指定,如果是未成年人的话,需要先由父母所在地的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在近亲属当中进行指定,精神病人的话是精神病人所在地的村委会在近亲属当中指定的。如果被指定人不服的话,需要在收到通知书以后的30天之内起诉。
-
什么是申请确认监护人之诉重庆在线咨询 2022-06-17申请确定监护人,是指如果对担任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所在地居民或村民自治组织指定,对居民或村民自治组织的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确定监护人。申请确定监护人案比照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审理,也因此将该案由放在特殊程序部分。为明确区分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与有关组织指定监护人,现将原案由规定的“申请指定监护人案”变更为“申请确定监护人案”。
-
儿童监护人办理手续是什么意思?浙江在线咨询 2022-06-24监护人不需要办理,儿童的父母就是其法定监护人。小孩更换监护人的程序具体如下: 1、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 2、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3、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4、更换监护人时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
如何办理监护权变更, 变更监护人流程是什么, 需要哪些手续申请变更青海在线咨询 2022-04-15方法:可以向法院提起变更之诉,请求法院变更监护人。收集好证据,然后到当事人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法院立案。 变更监护人流程: 1、现有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或者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而要求变更监护人的; 2、申请变更监护人,此处的申请人较广泛,可以为未成年人的生父母,长期抚养未成年人的祖父、兄姐等,必须是与未成年人生活非常亲密的亲属或组织; 3、申请变更监护人,此处的申请人
-
申请变更监护人需要哪些手续广东在线咨询 2021-12-01未成年子女抚养归属的变化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双方同意变更子女的直接抚养归属;第二,一方要求变更子女的直接抚养归属。在前一种情况下,如果变更抚养归属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合法权益,则应允许双方达成协议。对于后一种情况,如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也应当允许变更: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无法继续抚养子女的;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履行抚养义务或者虐待子女,或者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