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增资纠纷是指公司在增加注册资本过程中因增资行为引起的民事纠纷。公司资本增加会增强公司实力,有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和维护交易安全,各国立法通常对增资条件和增资程序限制较少,但公司资本增加必然调整现有的股权结构,直接影响现有股东的利益并可能在股东之间引发利益之争。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增加资本的,需经公司股东(大)会作出决汉,并且有限责任公司增加资本时,除非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对于违反程序作出的决议,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增资决议无效。
因公司增资纠纷提起的诉讼谁有管辖权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因增加注册资本问题产生纠纷的,是属于民事纠纷的一种,一般是由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十二条因股东名册记载、请求变更公司登记、股东知情权、公司决议、公司合并、公司分立、公司减资、公司增资等纠纷提起的诉讼,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确定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十六条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二十二条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第二十二条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第三十四条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
关于合伙投资纠纷属于合同纠纷吗
489人看过
-
公司法关于增资纠纷诉讼要注意哪些问题
194人看过
-
关于投资纠纷如何起诉吗?
92人看过
-
关于增资的问题
473人看过
-
关于土地纠纷
294人看过
-
什么是公司增资纠纷
473人看过
债权人是债的主体之一,债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是指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人。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必须是特定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更多>
-
关于企业增资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31企业增资流程: 1、开立股东会 股东同意此次公司增资,并出具股东会决议、章程(或章程修正案)。 2、开立验资账户 开立验资账户所需材料:营业执照原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税务登记证原件、开户许可证原件、公章、财务章、法人章、股东章、股东身份证原件、增资股东会决议及验资户银行的各种开户表格。 3、增资资本进账询证 以各个投资人的身份打入相应的投资比例的增资资本,增资资本进账后与会计师事务所联系索取询
-
关于工资纠纷流程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27《劳动法》第50条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一般设在劳动局内)举报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会责令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工资。这是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劳动者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而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予以解决,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先行程序,
-
关于工资纠纷仲裁江苏在线咨询 2022-06-30因工资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仲裁。 我国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
-
关于股东出资纠纷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12以股东出资纠纷为例《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
关于劳资纠纷解决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6-13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遵规守法意识; 2、关口前移,健全完善协调机制; 3、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4、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5、加强对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 6、加强民主协商,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作; 7、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依法惩处用工者的违法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 8、建立高效的劳资纠纷处理机; (1)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实体化建设,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效率和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