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争取非婚生子女的子女抚养权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5-12 11:48:26
164 人看过
争取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权,可以围绕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原则收集证据。
1、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
对双方的基本条件进行取证,包括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居住条件、文化程度、性格修养等,通过对双方的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突出有利因素。
2、双方父母基本条件的取证
很多时候,真正带孩子的往往不是父母任何一方,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通常是一方的父母。因此,孩子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的意见及身体情况,往往也是影响孩子抚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
3、孩子生活环境方面的取证
子女抚养问题的处理原则,是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有一方距离学校较近,或生活小区成熟,对孩子人学、生活最为有利,当然得到孩子抚养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因此,这方面的取证工作也是必须的。
4、孩子的意见相当重要
一般,法院在处理抚养问题上,会认真听取8周岁以上孩子的意见,并做笔录入卷。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使孩子愿意随自己生活是尤为重要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非婚生子女子女抚养权如何判,非婚生子女子女抚养权该如何分
381人看过
-
未成年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怎么判,要怎么争取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权
356人看过
-
如何进行子女抚养权的争取?
134人看过
-
子女抚养权的确定标准,女方应该如何争取子女的抚养权
226人看过
-
同居子女抚养权争夺战:如何争取孩子的抚养权?
87人看过
-
法院如何判决子女抚养权,怎么争取子女抚养权
415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离婚如何争取子女抚养权, 离婚案件中,如何争取子女抚养权及抚养权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14一、离婚如何争取子女抚养权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离婚案件,60%左右的案件存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的问题,除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外,收集相关有利的证据可以最大可能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对双方的基本条件进行取证,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居住条件、文化程度、性格修养等,通过对双方的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突出有利因素。即使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
-
非婚生子女如何争抚养权? (有上册)云南在线咨询 2023-11-22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权可以双方协商决定,双方都想要抚养权的可以去法院起诉。争取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的有利条件是:没有其他孩子、没有生育能力、经济条件更好、生活环境更好。
-
离婚时,争取子女抚养权时,应该如何取证,争取子女抚养权如何取证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18争取子女抚养权取证问题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资、文化学历等一般差距不大,但这并不表示就没有差距,比如直接抚养方的思想品质,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取得这一方面的证据,是比较重要的。其次,双方父母基本条件的取证。很多时候,孩子特别对于学龄前儿童,不是夫妻一方带,而是一方的父母带。因此,孩子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的意见及身体情
-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归属如何确定,非婚生子女抚养权应重庆在线咨询 2022-04-09虽然非婚生子女的出生往往是其父母不负责任的结果,但是孩子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因此,非婚生子女享有和婚生子女完全相同的权利,仍然是由亲生父母尽抚养义务。孩子跟随的一方(生父或生母)后来和他人结婚的,如果他人愿意承担孩子的抚养费用,可以酌情减少另一方的抚养义务,但绝不能不尽抚养义务,仍然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1、“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怎么样界定”:与婚生子女的抚养权适用同样
-
离婚起诉争取子女抚养权?离婚时子女抚养权如何取证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07争取子女抚养权取证问题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资、文化学历等一般差距不大,但这并不表示就没有差距,比如直接抚养方的思想品质,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取得这一方面的证据,是比较重要的。其次,双方父母基本条件的取证。很多时候,孩子特别对于学龄前儿童,不是夫妻一方带,而是一方的父母带。因此,孩子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的意见及身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