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担保人在设立动产浮动抵押并办理抵押登记后又购入或者以融资租赁方式承租新的动产,下列权利人为担保价款债权或者租金的实现而订立担保合同,并在该动产交付后十日内办理登记,主张其权利优先于在先设立的浮动抵押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在该动产上设立抵押权或者保留所有权的出卖人;
(2)为价款支付提供融资而在该动产上设立抵押权的债权人;
(3)以融资租赁方式出租该动产的出租人。
2、法律依据:《关于适用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五十七条
一、浮动抵押有哪些法律特征
1、与传统抵押一标的一抵押权、各独立的财产分别设立抵押权不同,浮动抵押将企业“现在所有的和将来所有的全部财产”作为一个整体,设定一个抵押权,避免了就各财产设立抵押权的麻烦。并且设定浮动抵押时,不必就各项抵押财产进行公示,也无须制作财产目录清单,只要进行登记即可。
2、抵押标的具有广泛性和浮动性。浮动性是浮动抵押的本质性特征,是指作为抵押物的财产具有流动性,是不特定的,它可以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也可以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它既包括现有的财产,也包括将来取得的财产;它既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无形资产(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等)或财产性权利(债权、股权、提单、仓单等)。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因抵押人的处分,可能导致抵押物的一部分脱离出去,抵押人控制的财产一旦脱离出去,依附于它上面的抵押权即告终止,第三人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因抵押人的经营活动,也可能有新的财产流入企业而进入抵押物的范围,则抵押权自动依附于该财产之上。
3、浮动抵押固定化之前,抵押人对抵押财产仍有经营自主权,即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使用和处分抵押物,如将其出售、出租、设定抵押等。在抵押人日常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各项财产的流转,有进有出才能维持抵押人的经营活动及自身发展。因此,浮动抵押制度中抵押人对抵押财产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抵押人更好地生产经营,将抵押权人对抵押人的影响降到最低。
4、因法定或者约定的条件出现,浮动抵押权人即可行使抵押权,将浮动抵押转化为固定抵押,这个过程称为浮动抵押的固定化,也称为“结晶”。浮动抵押固定化时,其效力使抵押人所有的全部财产成为确定的抵押物。在浮动抵押中,一般通过任命接管人的方式实行抵押权,接管人作为占有管理人管理抵押效力范围内的全部财产,既可以为抵押权人的利益进行经营,也可以将全部财产作为整体出售。
-
权利优先级:抵押权 > 质押权 > 留置权
185人看过
-
动产质权和抵押权区别,哪个权利优先?
87人看过
-
先设立的抵押权与后设的质权谁优先受偿
109人看过
-
优先受偿的抵押权及于利息吗
479人看过
-
优先权能否优于抵押权
219人看过
-
共有权人与承租人同时主张优先购买权谁的权利更优先
235人看过
浮动抵押是指一种特别抵押,抵押人将现在以及未来的全部或部分财产作为抵押,当其没有按期履行义务时,抵押权人可以就抵押财产确定时的动产进行优先受偿。可以设立浮动抵押的主体是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 更多>
-
房屋抵押权优先于其他优先权利么江西在线咨询 2021-10-19房屋抵押权不能优于其他优先权。拥有房屋抵押权的债权人,只能在其后,也就是优先报销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和税费后在一般债权人之间享有优先报销的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规定,破产财产优先支付破产费用后,按以下顺序偿还:一、破产企业支付员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二、破产企业支付税金三、破产债权。根据上述规定,员工的工资、劳动保险费和税金对一般债权有优先偿还权。
-
当事人主张抵押权时,抵押权人是否存在优先受偿的权利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121、存在有效的抵押权。 抵押权的实现首先应以抵押权存在为前提,当事人只有享有抵押权时,才可以实现抵押权。其次,抵押权必须合法有效。抵押权是对物的价值的支配权,如果不能合法存在,则不享有支配权,也就谈不上优先受偿了。 2、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未受清偿。 抵押权的目的在于担保债权受偿。若债权人的债权未届清偿期而允许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将损害债务人依法应当享有的期限利益。因此,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以债权已届清
-
哪个权利是抵押权的优先权?陕西在线咨询 2022-06-10法律规定,同一财产既设立抵押权又设立质权的,拍卖、变卖该财产所得的价款按照登记、交付的时间先后确定清偿顺序。在先质后押的情况下,即使抵押权已登记,也不能对抗设立在先的质权。
-
抵押权和租赁权谁享有权利优先?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04租赁权与抵押权发生冲突时设立在先的具有优先权。房屋抵押前签订的租赁合同对租赁关系不产生任何影响,原租约继续有效;房屋抵押后签订的租赁合同可以履行,但在抵押权实现后租赁合同对抵押权人不具有约束力。
-
质押和抵押的优先权有什么权利的呢?云南在线咨询 2022-08-06优先权就是几种情况作出特别规定: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