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元工资在不考虑专项附加扣除和社保等情况下,每月需缴纳1590元的个人所得税。因为个人所得税免征数额为5000元,假如工资为20000,那适用20%的税率,其速算扣除数为1410元,按照相关公式即可得出工资20000元要交1590元个人所得税。收入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深圳10万交个税需要交多少呢?
月工资10万,在不考虑社保扣除和专项附加扣除的情况下,每个月需要交纳21040元的个人所得税。月薪10万元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为(1200000-60000-36000-144000-300000-420000)*0.3+420000*0.25+300000*0.2+144000*0.1+36000*0.03=252480。计算得出的数字为整年需要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处以12个月,可以得出其每月需要交纳21040元的个人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
2021年个税起征点是多少?工资应缴纳多少税款?
227人看过
-
2021年个税起征点是多少?
213人看过
-
2021年工资7900元的纳税人应缴纳多少税款?
398人看过
-
2021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多少?
373人看过
-
个体税收起征点是多少2021
89人看过
-
工资个税起征点是多少?
298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工资缴纳个税起征点是多少辽宁在线咨询 2022-04-09根据最新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从2011年9月1日起执行,目前2014年也还是适用此标准。工资薪金适用七级超额累进制,具体如下: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 起征点是3500,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2014年实行7级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
-
2018年个税缴纳起征点是多少?山西在线咨询 2022-05-042018年6月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第七次大修。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革: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
-
成都个税缴纳起征点是多少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201、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5000元,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应当交纳个人所得税。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
-
个体户缴纳个税起征点是多少?海南在线咨询 2023-01-052018年10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1、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前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2、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指国家为了完善税收体制,更好的进行税制改革,而制定的税收制度。
-
工资缴税起征点是多少香港在线咨询 2023-05-26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关于工资薪金个税规定: 1、起征点是5000元 2、就超过5000元部分征收(5000元超过5000元零元,即5000元不需要征税) 3、超过5000元部分,根据超过额度有不同的税率。 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 法定对象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 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