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法院6月4日宣布,从6月22日起,为防止冲动离婚而试行多时的《离婚熟虑制》将在全国法院正式实施。《离婚熟虑制》规定,离婚前必须有一段考虑时间。
30多岁的主妇金某今年4月为了协议离婚,和丈夫来到首尔家庭法院。金某为了刺激一下忽略家庭的丈夫,在气头上大喊要分手,丈夫也毫不示弱,当即答应。这对夫妇递交协议离婚申请后,法院说,最终确认离婚决定要在3周以后,这期间让他们再好好想想。
3周过去,金某来到法官面前,流着泪说:“想来想去,还是没勇气自己生活,对孩子也不好,不想离了。”丈夫的态度也一样:“妻子不理解上班族的生活,我一直感到有压力。看到她那么轻易地说离婚,气得我也答应了,不是真的想离婚。”他们撤消了协议离婚申请,一起回家了。
对于这些一时冲动决定离婚的夫妇来说,拥有一些思考时间是调解婚姻的最佳良方。不少夫妇在法院规定的3周“熟虑期间”里回心转意了。22日《离婚熟虑制》正式实施后,考虑时间将变得更长,而且必须要遵守此规定。同样22日起实施的修正后的《民法》,对协议离婚也作出更为严格的规定,除了遵守《离婚熟虑制》之外,还必须提交“子女抚养计划”等。
目前韩国的离婚程序是,向法院提交协议离婚申请书,之后提交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协议书,最后在法官面前明确表示同意离婚,双方即成路人。但今后在提交协议书之前,必须要经过“熟虑期间”,否则不可协议离婚。有子女的夫妻离婚,熟虑时间为3个月,无子女则为1个月。据了解,德国、奥地利、法国也要求离婚前必须分居3个月至1年。
该制度能有效地预防冲动性离婚吗?据大法院介绍,从2005年3月起,韩国44个协议离婚管辖法院试行了1至4周的《离婚熟虑制》,结果表明效果显著。水原地方法院从2006年5月起,试行1至3周《离婚熟虑制》,结果协议离婚取消率从6%上升到23%。首尔家庭法院、大邱地方法院家庭分院、釜山地方法院家庭分院的情况也差不多。
首尔家庭法院家事法官李明哲说:“不是因为外遇或家庭暴力,只因性格不合或经济问题决心离婚的夫妻,只要给他们深思熟虑的时间,最后回心转意的情况比较多。”
但是,因家庭暴力、外遇等因素而急需离婚时,可以缩短或取消熟虑期。也有人认为,《离婚熟虑制》办理离婚的时间过长,而且法律过于介入民众私生活。
-
离婚协议能否正式实施?
370人看过
-
韩国实施“一户一宅”制多宅重税
130人看过
-
韩国实施网络实名制违规网站最高可罚3000万韩元
92人看过
-
外资购中企审查制正式实施
168人看过
-
国外实施手机实名制的方式
486人看过
-
韩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及其实施情况
412人看过
离婚程序包括两种情况,分别是: 1、协议离婚程序 协议离婚也就是登记离婚,这个时候需要夫妻到婚姻登记机构提出离婚申请,之后办理离婚手续,拿到了离婚证之后,就可以解除夫妻关系。 2、诉讼离婚程序 诉讼离婚程序与协议离婚程序相比,要更为复杂一些... 更多>
-
韩国离婚中国承认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01-07这个问题,涉及到离婚确认书,中国大陆承认与否的问题。你可以拿着离婚确认书去咨询民政局或是民政厅等相关部门该怎么处理这事。 一个方案: 第一、委托国外律师公证人将韩国的离婚确认书进行公证; 第二、委托国外律师将经过公证的离婚确认书在该国外交部进行公证; 第三、委托国外律师将经过该国外交部公证过证书在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进行认证;
-
甘肃省的国六什么时候正式实施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15甘肃2019年1月1日起实行国六。 2019年1月1日起,全省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低于国六标准的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全面开展汽油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回头看”,所有加油站气液比、排放浓度每年至少进行1次检测。
-
中国遗产税目前正式实施多久了?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28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法律,具体条例还在酝酿,不过具体多会,应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如果你对中国遗产税多久实施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的在线律师。
-
2022年的遗嘱制立办法正式实施了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151、设立遗嘱不是身份行为。 2、身份行为是指基于意思表示而发生身份关系变动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 3、设立遗嘱的行为不改变身份关系,因此不属于身份行为。 4、自然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设立遗嘱,但是遗嘱内容应该合法。
-
2017年劳动法正式实施?河北在线咨询 2023-01-181、新劳动法的同工同酬实施了。 2、《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第六十三条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