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在消费者投诉、劳动争议、治安案件等领域,行政调解成功率保持在80%以上,成功化解了大量民事纠纷。行政调解是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的功能定位应当是适当有为。
□坚持行政调解的适当有为,首先是要科学地设定并调整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其次是要处理好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再次是要健全民事纠纷裁决机制。有必要在总结实践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就行政调解进行立法。
最高人民法院不久前下发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对民事纠纷进行调解后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经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具有民事合同性质,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规定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行政调解的效力问题,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各方面对行政机关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作用的期待。
对行政调解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的作用,向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行政机关过多介入民事纠纷有违法治原则,可能诱发行政权的滥用,总体上持消极态度;一种认为行政机关介入民事纠纷处理是现代行政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行政机关专业性、权威性的特点,有利于及时解决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认为,行政机关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的功能定位应当是适当有为。
研究表明,在消费者投诉、劳动争议、治安案件等领域,行政调解的成功率保持在80%以上,成功化解了大量民事纠纷。在环境污染纠纷、物业纠纷、合同纠纷、拖欠建筑工人工资纠纷等领域,行政调解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行政调解是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为并不等同于要无限扩大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应当认识到,行政机关介入民事纠纷处理,还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中立性不够。居中裁判是纠纷解决的基本特征,只有中立才能实现公正。但是,行政机关在对民事争议进行调解时,似乎很难保持绝对中立地位。尤其是在调解其监管对象和公民之间的民事纠纷时,往往会被公民认为行政机关偏袒其监管对象。二是公正性欠缺。公正是纠纷解决的基本原则。但在行政调解中,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压一方的情形。为了解决纠纷,行政机关通常会告诉一方当事人如果不按照其意图进行调解就对其实施处罚。被压的一方往往是纠纷中的相对强势者,如消费争议中的经营者、房屋质量争议中的房地产企业。为了息事宁人,行政机关有时会对当事人作出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承诺。三是诱发行政纠纷。行政机关在调解民事纠纷时方法不当、调处不周,可能导致当事人将矛头对准行政机关,民事纠纷转化为行政纠纷,影响政府公信力。此外,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本质上是公权力介入私权利。行政调解适用范围的扩大,实际上就是对人民调解等其他社会自我调适机制作用和空间的压缩,不利于社会自治功能的发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一些基层,人民调解功能正在弱化,而行政机关(特别是信访部门)的调解功能逐步增强,甚至已经呈现出后者取代前者的趋势。客观上,行政调解范围的扩大必然模糊公私界限,强化全能政府思维。
坚持行政调解的适当有为,首先是要科学地设定并调整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我们认为,行政调解可适用于三个方面的民事纠纷:一是行政管理相对人既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又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纠纷,如治安纠纷、环境污染纠纷。此类民事纠纷一般具有民事侵权和行政违法双重属性,行政机关介入此类民事纠纷的缘由是其对当事人的投诉或者请求负有回应的义务,对违法行为负有查处的责任。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时,可附带对行政违法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进行调解,有利于及时化解纠纷,避免小纠纷处置不及时引发大麻烦。有观点认为,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应当限定为与行政机关的职责相关的民事纠纷。我们考虑,与行政机关的职责相关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实践中容易理解过宽。二是行政机关具有裁决权、确认权的民事纠纷,如土地所有权争议、拆迁补偿争议等。实践中,行政机关在对这类纠纷进行裁决、确认前,都会先行调解。三是对经济社会秩序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民事纠纷,如涉及人员较多的劳资纠纷、影响较大的合同纠纷等。对此类纠纷主动进行调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按照这一范围来衡量,一些民事纠纷应当不再由行政机关进行调解。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开展的合同争议调解,可以通过人民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
其次是要处理好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即使属前述范围、应当由行政机关调解的民事纠纷,也要引导当事人先由人民调解(各种社会力量的调解,不是狭义上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进行处理,尽量减少行政调解的使用。政府负有止争的职责,但不一定要由行政机关亲自去解决纠纷。我们认为,政府应当从培育社会的高度,加大对各类人民调解组织的支持力度,从专业指导、财力保障等方面给予其必要的支持,不断增强社会力量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的功能。这可能见效慢但却是更具根本性、长远性之途。
再次是健全民事纠纷裁决机制。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民事争议(如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环境污染争议),可以参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律师共同组成调解裁决委员会进行调解、仲裁。这样既可以发挥行政机关专业性、权威性的优势,又可以避免行政调解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调解的公信力,及时对纠纷作出裁决。
从技术层面看,有效发挥行政调解的作用,要求对调解期限、调解次数、调解记录、调解协议等行政调解程序进行规范。因此,有必要在总结实践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就行政调解进行立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利军黄若谷)
-
行政诉讼案件当有条件时适用调解
350人看过
-
行政调解应当遵循什么原则进行调解
327人看过
-
行政机关调解后能适用调解审判吗
267人看过
-
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适用调解吗
281人看过
-
行政调解会不会适用于行政复议
133人看过
-
行政调解是违法行为吗
235人看过
调解委员会是指由用人单位或工会组织派代表组成,负责调解本单位劳动争议的机构。调解委员会通常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组织调解和协商过程,以帮助双方达成和解,解决争议。 在调解过程中,律师可以提供法律帮助和指导,协助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工作,促进当事人... 更多>
-
行政复议随时可以调解吗,为什么行政复议不适用调解青海在线咨询 2024-09-02行政复议不适用调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就法律规定方面来说,《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根据行政法的基本理论,不适用调解原则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同样有效。不适用调解原则曾被视为一项独立的复议原则,列于原《行政复议条例》第8条,但《行政复议法》对此条原则却没有明确规定。虽然《行政复议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行政复议法》未授予复议机关调解的职权,就意味着复议机关
-
税务行政复议机关适用调解行为是怎样的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3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案件,可以适用和解、调解: (一)被申请人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核定税额、确定应税所得率等。 (二)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 (三)涉税举报奖励; (四)上位法不明确,税务机关主要依据政策调整作出决定的案件; (五)依法可以和解、调解的其他行政复议案件。 对于明显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除税务机关及时进行自我纠正外,行政复议机关只能裁决,不能做和解、调解处
-
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因主要是什么,行政案件是否适用调解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8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行政诉讼的核心是审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对合法性的判断有明确的事实标准和法律依据,要么合法,要么违法,不容双方当事人协商,也不存在法院调解的空间和余地。 第二,调解的前提是当事人双方必须对其权利享有实体上处分权,而在行政案件中,虽然原告可能享有一定的实体处分权,但被告行政机关行使的国
-
行政调解是不是具体行政行为辽宁在线咨询 2023-04-12行政调解不是行政行为,虽然是行政机关的活动,但并不是行政行为。我国行政机关主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民事纠纷或轻微刑事案件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调解制度,是行政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九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
-
法院的行政复议适用调解分为哪些范畴?新疆在线咨询 2021-11-17调解适用于行政复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二)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赔偿纠纷。当事人经调解达成协议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复议调解书。调解书应当载明行政复议请求、事实、理由和结果,并加盖行政复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