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欠款问题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现象,经济贸易不可能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货物交割后货款没有到达帐户之前就已经存在欠款行为。
但是,欠款性质不同,应区别对待。
在合同规定的付款期限内的欠款,企业都希望对方有能力在该期限内支付欠款,但是,对方常常不能如此履行。欠款现象不可避免,也不能回避。防止恶意欠款是企业尤为重要的。
生活有时身不由己,难免揭不开锅。但也可能碰到有些虚假企业恶意欠款!这,也是要防着的!!!
1、建立客户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以往的客户履约行为进行信用评价,并采用动态信用管理。付款政策也应灵活、多样。对信用好的客户,可以放宽政策;对信用差的客户,应严格政策,这在国际信用制度的应用中比较普遍。对新客户应该对其资信进行保守的评价,制定相对严格的合同条款,对资金充足或项目资金落实的客户的付款限制,可以适当放宽政策。
另外,对大客户,可以放宽政策,而对小客户,条件应相对苛刻。做到事先防范。
2、设定摧款职责,实行部门化管理。在企业内部,尤其是欠款严重或欠款经常发生且足以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的企业,应设立合同收费的岗位职责,合同还款的好坏,纳入该岗位工作人员的绩效,而且以此作为部门绩效的评价因素之一。对于欠款严重的企业,可以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摧款人员努力经营,早日收回款项。
3、除开展摧款人员的摧款活动外,企业可以配套采用各种方法,促进企业的还款。
4、从大环境来说,银行系统应成立摧款公司,部分企业为及时回收货款,可以将合同欠款的受益人折价转让给银行的摧款公司,由银行摧款公司负责摧款,甚至利用银行权利强制划款,企业可以马上得到少许折扣的资金。
5、银行建立信用管理制度,适当放宽资本金的控制,而加强信用的控制,使信用好、资金少的企业得到较好的生存发展机会,而对资金雄厚、信用差的企业做适当限制。
6、推行信用证制度,欠款企业的开户行为信用证的开证行,收款企业的开户行为议付行,在银行之间建立强有力的沟通和制约,保证合同的履行。
-
恶意欠薪罪如何界定?
113人看过
-
恶意欠薪老板如何处罚
473人看过
-
空壳公司恶意欠薪难执法
176人看过
-
民间借贷中如何预防恶意诉讼
144人看过
-
欠薪公司如何维权,欠薪公司如何办
326人看过
-
如何预防和制止恶意商标异议
345人看过
债务人欠货款,如果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没有订立欠条的话,债权人就需要收集其他证据,来证明债权债务合同确实存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确实存在的证据,不只限于借条,还包括了双方的收据、书证、电子证据... 更多>
-
如何对待员工恶意欠薪公司拖欠工资云南在线咨询 2023-03-291、你要先从上海劳动保障网上下载仲裁申请书,填写好,并按照要求准备证据材料,提交到企业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受理窗口。 2、仲裁收件后会在一周左右的时间给你发开庭通知,你要按照要求的时间到庭。无需缴纳仲裁费,现在仲裁是免费的。 3、从仲裁正式被受理到裁决作出一般60天之内就能完成。在此期间,开庭的时候你必须出庭或委托家人或委托律师出庭;如果你这一方没人出庭的,不能让仲裁直接走流程,而是视为你放弃仲裁了。
-
欠薪如何才算是恶意安徽在线咨询 2023-10-24【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91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
公司恶意欠薪是否有责任湖北在线咨询 2022-02-13一般不是恶意欠薪是无责任的,责任公司承担,直到破产。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由于公司未能按时发放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并要求经济补偿。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劳动监察大队协调不成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结论
-
如何处罚员工恶意欠薪四川在线咨询 2023-05-0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 (一)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二)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 《刑法》第276
-
商标恶意抢注的行为如何预防湖北在线咨询 2023-02-151.预防商标恶意抢注的办法是在新开发的商品还没有进入商标之前,要先确保所用商标已经取得权利,就是研发出商标以后,马上向商标注册局先申请登记。 2.还有就是,国家工作人员应该根据一类商品,一件商标,一份申请的原则去审查,加强对商标的监测才能预防类似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