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体受到故意伤害的精神抚慰金怎么计算?
人体受到故意伤害的精神抚慰金应当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还有就是手段以及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的情节来进行计算的。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规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二、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应根据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性、补偿性的特点,并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的现状综合考虑。同时,由于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本身存在一定区别,因此在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标准时还应当区别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两种不同情况而定。
1、因侵权行为致人死亡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为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应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费计算二十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受害人,年龄每增加一岁少计一年,但补偿年限最低不少于十年。
受诉法院所在地,是指受理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所在的县(区、市),平均生活费标准,应以政府有关部门统计公布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早均生活水平为准,不应区分城市和农村。
2、因侵权行为致人残疾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为残疾赔偿金。
残疾赔偿金的上限为100000元。其具体赔偿救额的计算公式为:残疾赔偿金=100000元乘以伤残等级系数乘以责任系数。计算残疾赔偿金不应考虑年限。
伤残等级系数,1级伤残为1;2级伤残为0.9;依此类推,10级伤残为0.1。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体因为受到他人的侵害而遭受到损失的情况之下,那么需要对于医疗费,误工费用还有其他方面的费用来进行一定的赔偿,当然了,精神方面的抚恤金也是需要进行支付的,只不过说这个时候是需要结合伤残的程度,还有就是导致的损害程度来判断具体标准的。
-
故意伤害致人轻微伤赔多少精神损害抚慰金
118人看过
-
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能申请精神抚慰金
128人看过
-
精神损害抚慰金如何计算,该抚慰金如何确定?
206人看过
-
多个伤残等级如何计算精神损害抚慰金
398人看过
-
如何计算人身侵权精神抚慰金
213人看过
-
医疗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计算方式,医疗事故精神损害参照伤残等级吗
317人看过
-
故意伤害有没有精神抚慰金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3-23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
精神损害抚慰金如何计算,该抚慰金如何确定?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26一、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如何计算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指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因受害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等人格权利益在交通事故中遭受不法侵害而导致其遭受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精神反常折磨或生理、心理上的损害(消极感受)而依法要求侵害人赔偿的精神抚慰费用。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
-
7900的精神抚慰金是怎么计算的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09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其次是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普通老百姓喜欢用“精神损害”或者“精神损失”来作为此项的权利
-
2022年如何计算精神损害抚慰金四川在线咨询 2022-11-28精神损害抚慰金根据以下因素计算: 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3、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6、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
精神损害抚慰金与死亡赔偿金怎么计算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06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标准是没有的。以下情况才有精神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规对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