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正当竞争行为应由哪个部门认定
不正当竞争行为应由工商行政部门进行认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作出明确规定,对特定行业或者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给予行政处罚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其他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查处。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一)混淆行为的认定
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种种不实手法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使用户或者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或者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混淆行为:
1、行为人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经营者。
2、具有主观故意。混淆行为一般都是对质量好、知名度高、市场销售量大的商品进行仿冒,它的实质就是掠夺他人的经营优势,侵害他人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因此,混淆行为是一种故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具有特定性。由于混淆行为是对市场中经营优势的掠夺,因此,混淆行为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具有市场优势的经营者身上及其特定的商品上。
4、具有误导性。混淆者都不希望以自己的真实身份从事市场交易活动,其从事混淆行为的目就是在于使交易对方对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混淆或误解,从而接受其商品或服务,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二)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的认定
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行为。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
1、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公用企业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
2、行为侵害的客体为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公平竞争机会和对商品的选择权。
3、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排挤其他经营者的过错。
4、行为人实施了强制交易行为给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造成损害。
(三)政府机构的限制竞争行为的认定
政府机构的限制竞争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及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以及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的行为。凡符合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要件的,即可认定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1、该行为主体不是经营者,而是政府机关,包括政府机关所属部门;
2、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市场上经营同类商品的经营者的公平交易权和公平竞争秩序;
3、客观方面表现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四)商业贿赂的行为认定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1、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可以是买方,也可以是卖方;
2、商业贿赂行为主观上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
3、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秘密的手段给付财物或其他报偿;
4、商业贿赂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
(五)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分、用途、产地等所作的引人误解的不实宣传。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1、行为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
2、内容的不真实性。广告的内容未能真实客观地介绍有关商品或服务的情况,即广告内容与实际商品或服务情况明显不符。
3、手段的欺骗性。虚假广告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故意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使其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购买其宣传的商品或接受其宣传的服务。
(六)侵犯商业秘密的认定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以不当手段获娶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1、符合法定条件的商业秘密确实存在。
2、客观上,行为主体侵犯了他人商业秘密。
3、以非法手段获取,披露和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已经或可能给权利人带来损害后果。
(七)低价倾销行为的认定
低价倾销行为是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低价倾销行为:
1、行为主体只能是处于卖方地位的经营者。
2、行为人进行倾销的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妄想霸占市场。
3、客观上行为人确实实施了压价销售的行为,即销售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价格。
4、从不正当削价销售的结果来看,行为人实施压价销售一般必然导致经济实力薄弱的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受损。
(八)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认定
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违背交易相对方的意愿,强行搭配其他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
1、行为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
2、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经济优势滥用
3、主产品和搭售品互不相干
4、搭售行为足以给他人造成损害
(九)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认定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利用物质、金钱或其他经济利益引诱购买者与之交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1、不正当有奖销售的主体是经营者。
2、经营者实施了法律禁止的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3、经营者实施不正当有奖销售,目的在于争夺顾客,扩大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
(十)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认定
诋毁竞争对手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从而削弱竞争力,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
1、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经营活动中的经营者,其他经营者如果受其指使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构成共同侵权人。
2、经营者实施了诋毁商誉行为。
3、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目的是败坏对方的商誉,其主观心态出于故意。
(十一)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的认定
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是指投标者之间串通投标,抬高或压低标价,以及投标者为排挤竞争对手而与招标者相互勾结的行为。
1、违法主体包括招标者、投标者;
2、主观方面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排挤其他竞争者或者损害招标者的利益;
3、客观方面实施了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4、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和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三、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一条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
哪个部门监管不正当竞争
500人看过
-
哪个部门可以对不正当竞争进行监督检查?
143人看过
-
不正当竞争监管部门应该怎么做
437人看过
-
不正当竞争向什么部门投诉
454人看过
-
不正当竞争是否可以认定为侵权行为
254人看过
-
反不正当竞争部门职能概述
467人看过
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采用符合国家法律、遵守社会公认的商业道德、信守诚实信用原则的商业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的行为。正当竞争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来取得竞争的胜利。 正当竞争具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 更多>
-
-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投诉归哪个部门管辖,哪个部门可以进行监督检查?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5-04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投诉”一般归到工商管理部门,可以要求工商管理职能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确认,如果不存在,请求其对投诉者进行书面答复,即《反不正竞争法》第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第十七条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二
-
XX不正当竞争哪个部门给管辖的呢?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09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管理归哪些部门管理问题,统一做个回答: 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国家级别是工商总局下面的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具体职能为拟订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具体措施、办法;承担有关反垄断执法工作;查处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走私贩私及其他经济违法案件,督查督办大案要案及典型案件); 地方级别是各省市县工商局(分局)或合并后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下面的:反垄断与反
-
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哪些特征,怎样对付不正当竞争行为天津在线咨询 2022-05-06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如下特征: 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非经营者不是竞争行为主体,所以也不能成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非经营者的某些行为也会妨害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也是反不正当竞
-
有人知道不正当竞争在哪个部门管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2-08-19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其业务工作接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监督与指导;市(含地、州,下同)、县(含县级市,下同)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的职能机构,负责本行政辖区内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并报告工作,业务工作接受上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