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用期期间离职工资延一个月发会不会合法
不合法,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所以如果单位在双方解除劳动关系后,仍要求延迟一个月发工资是不合法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
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二、女职工在休产假期间公司会不会要发工资
在女职工在休产假期间,如果之前有缴纳生育保险的,则单位不需要发工资,女职工可以领取生育津贴作为产假期间的工资;如果单位没有给劳动者缴纳生育保险的,则单位需要支付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作。
如果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基数低于女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收入,致使职工领取的生育津贴低于基本工资的,则单位应当补足差额。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三、用人单位每个月20号发工资会不会违法
公司每个月20号发工资不违法,只要是在约定或规定时间内(以一个月为限)发放了工资即合法。至于哪天发,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因此由用人单位自行决定何时发放。
如果约定了工资发放日而却违反约定20号发则属违约,如果平日都是按期发放只是一次或少许几次因其它正当原因而延期发,且说明原由的则法律允许的。如果约定的是20号发,这是合法的,因为工资发放日本来就是双方自由约定。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
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章 生 育 保 险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n(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n(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n(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n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
试用期一个月离职会不会影响工资发放啊?
166人看过
-
合同签一个月没到期正常离职会不会发工资
313人看过
-
试用期公司会不会延迟发工资
346人看过
-
试用期离职工资能否在法律范围内延迟一个月发放?
129人看过
-
未通过试用期,发工资要延迟一个月,合理合法吗
151人看过
-
试用期辞退后的工资发放时间是否会延后到下个月?
153人看过
-
试用期辞职合法吗?试用期工资一个月多少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07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所以由此可知,拖欠工资并没有规定是超出一个具体的时间才算违法,只要用人单位克
-
试用期不合格会不会发放工资湖北在线咨询 2022-11-141、试用期不过有工资。只要有事实劳动关系存在,不管试用期是否通过用人单位都必须付给相应的工资报酬,同时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用人单位拒绝发放的可以到当地有管辖权的劳动监察大队反映和投诉,催讨被拖欠的工资。
-
试用期内离职员工离职工资一个月是否算超期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101、试用期期间离职工资延一个月发不合法。根据法律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2、法律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
第二个月会不会扣下个月工资我在试用期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07劳动者试用期内,本月旷工,用人单位不会扣上月工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不得非法克扣劳动者的工资。《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第十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一)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二)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三)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
-
试用期离职不满一个月公司拒绝发工资怎么处理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151、劳动者工作不满一个月辞职时,用人单位不给工资的,是属于侵犯劳动者利益的行为,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劳动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等方式维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