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法不溯及既往,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赔偿请求人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效中止。
冒名顶替罪不溯及以往吗
冒名顶替罪不溯及以往,根据《刑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根据这一规定,应按以下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1.当时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现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只能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现行《刑法》不具有溯及力。对此,不能以新《刑法》规定为犯罪为由而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当时的《刑法》认为是犯罪,但现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则应适用现行《刑法》,即现行《刑法》具有溯及力。
3.当时的《刑法》和现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现行《刑法》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即从旧兼从轻原则所指的从旧。但是,如果当时的《刑法》处刑比现行刑法要重,则适用现行《刑法》。此即从轻原则的体现。
4.如果根据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的判决的,该判决继续有效。即使按现行刑法的规定,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处刑较当时的刑法要轻,也不例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当时的刑法。对一种行为刑法的溯及适用,只限于未经审理或者虽经审理但尚未作出生效判决的场合;已经生效的判决,不应根据刑法的规定加以改变,以维护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从法律学来看,溯及力是指,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其指定的范围(时间与空间)内有对民事法律行为等行为的有无效力是否合法的决定力。
5.《立法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二条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赔偿请求人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赔偿请求的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
法律是否可以追溯到过去?
204人看过
-
医疗事故责任险可以追溯吗
290人看过
-
赡养费是否可以追溯
378人看过
-
版权侵权是否可以追究赔偿责任?
368人看过
-
赡养费是否可以追溯
197人看过
-
赡养费是否可以追溯呢
228人看过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
赡养费是否可以追溯?海南在线咨询 2023-07-02赡养费可以追溯,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法定赡养义务。若子女有相应的赡养能力而拒绝履行相关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追索时间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
赡养费是否可以追溯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15赡养费可以追溯,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法定赡养义务。若子女有相应的赡养能力而拒绝履行相关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追索时间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
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的追溯标准?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15工伤保险待遇主要的补偿标准是: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7到24个月本人工资,根据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障碍等级确定)、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根据受伤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障碍等级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根据受伤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障碍等级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停工留薪期工资(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确定)、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等。那
-
赡养费一直不给可以追溯到子女的责任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2-06-28国家保护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对老年事业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赡养费一直不给可以追溯到子女的责任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3-03-26国家保护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对老年事业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