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多年的司法实践,认为简易程序的设置,简化了诉讼程序,节约了诉讼成本,缩短了办案周期,提高了办案效率。但在实践中,简易程序在程序设计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就此发表管见,以其共同探讨。
一、简易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受本章第一节关于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二十三条第二款进一步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送达起诉书至开庭审判的时间,不受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二)项规定的限制。导致司法实践中,有的法官在送达起诉书后二、三天甚至当天就开庭审理,使被告人无时间聘请辩护人,即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忽略了被告人的委托辩护人的权利;有的法官因缺乏检察院的监督而不告知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有的法官在开庭审理时不出示相关的证据,或不征询被告人是否有证明自己罪轻或无罪的证据,未保障被告人自行辩护的权利。
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过窄。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简易程序适用的范围作了严格的限制,即必须同时具备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罚金这三个条件,另外还规定了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情形。实践中,这些规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许多以数额作为量刑标准的犯罪不能适用简易程序,以盗窃为例,江西省规定的数额巨大的标准是1万元以上,而单价高于1万的物品现在随处可见,被告人仅仅盗窃一次且只盗得一样物品就可能导致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其次,许多犯罪因起点刑是三年导致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即便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如抢劫罪;再次,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未适用简易程序,因未成年人犯罪较敏感,而司法解释中有被告人系盲、聋、哑人的不适用简易程序的规定,导致许多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参照盲、聋、哑人的规定不适用简易程序。
3、简易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席法庭有违刑事诉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这一规定导致大部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均不派员出席法庭,以江西省万安县法院为例,2006年有21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而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的没有1件。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席法庭的弊端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有违控、辩、审相分离的诉讼模式,使法官集控、审两项职能于一身;其次,造成人民检察院无法对刑事庭审活动依法实行有效的监督,而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的法定职责;再次,侵犯被告人的权利且导致被告人对法官居中裁判的合理怀疑,不派员出席法庭使法官在庭审中身份错位,难以保证居中裁判的立场,亦使被告人、辩护人无法获得充分辩驳的机会。
4、简易程序削弱了辩护人的作用。由于法律及司法解释对适用简易程序的送达起诉书至开庭审判的时间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导致被告人无法聘请辩护人或虽然聘请了但辩护人无充足的时间阅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二十六条还有辩护人可以不出庭的规定,被告人是基于需要辩护人的参与、指导和帮助才聘请辩护人,而辩护人竟然可以不在庭审中举证、质证、辩论,进一步削弱了辩护人在简易程序中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立法时片面追求简易程序的简易目的,未充分保障被告人、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及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在简化审理步骤的同时,忽视了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权,举、质证的权利等,同时也忽视了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职责。
2、简易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审理时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简易程序仅仅是规定了适用范围等庭前步骤,而对于庭审步骤,只是对普通程序的规定进行部分的删减,未突出简易程序的特点。
3、少数法官素质不高,不敢、不愿的适用简易程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要求法官对案件独立承担责任、能够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有少数法官业务素质不高,对案件的审理没有把握,导致在选择适用程序时较保守,还有些法官怕承担责任,不愿适用简易程序。
三、完善简易程序之我见
基于上述简易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对简易程序应做如下的改进和完善。
1、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首先,对符合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条件的案件将适用范围扩大到依法可能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公诉案件。其次,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且被告人认罪的案件将适用范围扩大到依法可能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公诉案件,同时规定可能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告人未聘请辩护人的,法院应指定辩护人以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再次,将被告人是盲、聋、哑人的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的规定删除,同时规定被告人是盲、聋、哑及未成年人的,未聘请辩护人的,法院应指定辩护人。
2、增加限制开庭审判时间的规定。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规定至迟在开庭五日以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以保障被告人有充足的时间行使委托辩护权,规定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将通知书送达辩护人,以保障辩护人有充足的时间阅卷、了解案情,从而有效的行使辩护权。
3、增加简易程序庭审步骤的规定。首先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以保障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利和保障被告人、辩护人能充分行使辩护权。其次规定公诉人应当在法庭上出示证据,证据须经对方质证并经查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简化的步骤。再次规定法官应当征询被告人是否有证明自己罪轻或无罪的证据,被告人有举证的权利也是基本原则不能简化。最后将不进行讯问、询问及相互发问作为原则性规定,而将需要讯问、询问及相互发问的情形作为例外情形加以规定。
4、强化辩护人的作用。由于被告人法律意识、权利观念还很淡薄,对审理程序是否合法、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不提出异议是否理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被告人自行辩护是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辩护人参与审查起诉和法庭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与普通程序相比,适用简易程序,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更需要辩护人的参与、指导和帮助,故增加辩护人应当出庭的规定及扩大需要法院指定辩护人案件的范围是适用简易程序的必然要求。
5、指定政治、业务素质高的法官专门承办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鉴于当前有的法官素质不高,不敢、不愿的适用简易程序的现状,在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创建一支政治、业务上可以信赖的专家性法官队伍有针对性的审理简易程序案件。这样可以提高简易程序的适用率,确保刑事案件审理效率,还可以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有效的防止人为因素对简易程序的干扰。何庆
-
绑架罪量刑的司法实践及问题探讨
167人看过
-
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变异
51人看过
-
MBO在我国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250人看过
-
刑事公诉案件简易程序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85人看过
-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问题探讨
424人看过
-
刑事简易程序适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什么
472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简易程序在刑事案件的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111、简易程序适用的范围。用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的,案件需要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不适用的不能用简易程序。 2、审理的方式的选择。如果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由一名审判员进行审理,如果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该组成合议庭审理。 3、审理案件的程序。简易程序审理刑事一审案件的,不受普通程序审理案件程序规定的限制。用简易程序审理刑事一审案件的,审理的期限一般是受理案件20日内,但审理的期
-
夫妻财产分割司法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海南在线咨询 2023-04-04一方能否在不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主张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审判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夫妻共同财产这种共有关系是最典型的共同共有关系,共同共有人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一般不得请求分割共同财产,只要共有关系在,共有人对共同财产就无法划分各自的份额,无法确定哪个部分属于哪个共有人所有。只有在共有关系终止,共有财产分割以后,才能确定各共有人的份额。因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请求分割夫妻共同
-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存在哪些问题?宁夏在线咨询 2023-10-311、盲目适用简易程序,造成程序选择的错误。部分审判人员将除必须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以外的所有案件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中发现案情复杂再转化。 2、以审理期限作为办案主导因素。 3、部分审判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论案件繁简难易,均适用普通程序。
-
法院调查证据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福建在线咨询 2021-09-30《证据规定》赋予当事人有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的权利,但是在实践中,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往往遇到很多障碍。首先,法院审查当事人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以确定是否以职权调查取证。证据规则中对法院以职权调取证据的规定模糊,对于不是明显符合条件的,多采取推脱的态度。而申请一旦被法院裁定不准,当事人又没有其它救济途径。其次,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不允许法官有更多的时间去调查取证,多选择给申请方开调查令的方式
-
宏观调控实践中主要存在什么等问题福建在线咨询 2021-12-18宏观调控实践中主要存在,调控力度过大,范围过宽等问题。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