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或进行营利活动,数额在1.5万元以上不足3万元,为拘役刑;数额为3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35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2、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8000元以上不满1.5万元的,为拘役刑;数额为1.5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8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一、诈骗案一般判多少年
1.如果诈骗不足4000元的,为罚金刑;4000元以上不足5000元的,为管制刑;5000元的,为拘役三个月,每增加167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1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2.有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拟处拘役刑的,升格为有期徒刑;拟处管制、罚金刑的,升格为拘役刑。
诈骗4万元的,为有期徒刑三年,每增加2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诈骗20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4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重处10%: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等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的;
7.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8.被告人曾因犯罪被判刑或因诈骗被行政处罚的;
9.诈骗作案10次以上的。
二、非吸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量刑标准是:个人吸收存款额不满20万元或变相吸收存款不满30户,但给存款人造成10万元损失的,基准刑为拘役三个月;损失每增加3.5万元或每增加2户;个人吸收存款造成存款人损失20万元,或吸收公众存款30户,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损失每增加3万元或增加2户,刑期增加一个月。
三、合同诈骗罪判刑多少年
个人合同诈骗,数额不满5000元的,单处罚金刑;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为拘役刑;1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增加12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个人合同诈骗数额满3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有期徒刑三年。数额每增加2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具有两个以上情形的,在六个月之内酌情増加刑期。
-
挪用公款多少要判刑,挪用公款如何认定
454人看过
-
挪用公款怎么判刑处罚挪用公款可以判缓刑吗
346人看过
-
公司法人挪用公款多少钱可以量刑
449人看过
-
挪用公款判刑11年能减刑多少
368人看过
-
私自挪用公款多少钱够判刑
415人看过
-
挪用公款判缓刑是可以的吗?
144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挪用公款罪能判缓刑吗挪用公款可以判缓刑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3-07-26挪用公款可能适用缓刑。挪用公款可能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
2022年挪用公款多少判刑河南在线咨询 2023-03-21挪用公款满足以下条件的要判刑: 1、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3、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4、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
挪用公款00万判多少年的,挪用公款十万应判刑多少年陕西在线咨询 2023-07-20挪用公款10万元,应当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
涉嫌挪用公款罪量刑,挪用公款罪最少判刑多少年的,陕西在线咨询 2023-07-25涉嫌挪用公款罪量刑标准【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法定基准刑参照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或进行营利活动,数额在 1、5万元以上不足3万元,为拘役刑;数额为3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35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2、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8000元以上不满 1、5万元的,为拘役刑;数额为 1、5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8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
挪用公款几年可以判刑? 怎么样可以判刑?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27犯挪用公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