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职工自愿离职的情况,包括辞职、擅自离职和违约出走等。这些行为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因此企业可以要求职工赔偿或交付违约金。对于擅自离职的,以旷工论处,并可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给予除名处理。
职工在企业和自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自愿离职,以终止与企业的劳动关系。有的职工因辞职未准或要求解除合同未被同意,便擅自离职或违约出走;有的职工未说明原因不辞而别;也有的受优厚待遇诱惑而擅自“跳槽”等均属自动离职范围。职工自动离职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企业可以要求职工赔偿或交付违约金。对擅自离职的,以旷工论处,可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给予除名处理。
擅自离职会带来哪些影响?
擅自离职给用人单位和员工都会带来不良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员工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并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如果员工擅自离职,可能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一些损失,并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同时,员工擅自离职也可能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员工在离职前应当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用人单位和员工造成的影响,并尽可能做好工作交接和离职手续。
这段话着重阐述了员工在自愿离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员工需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擅自离职或违约出走,不擅自“跳槽”。否则,如果员工擅自离职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可以要求其赔偿或交付违约金;如果员工未经允许擅自离职,则会被以旷工论处,并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给予除名处理。擅自离职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对员工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员工在离职前应当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用人单位和员工造成的影响,并尽可能做好工作交接和离职手续。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
员工突然离职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后果?
488人看过
-
员工突然离职能惩罚吗
55人看过
-
突然离职能否按旷工算
222人看过
-
离职后违反保密协议的严重后果
431人看过
-
突然离职是否合法?
432人看过
-
兼职突然辞职是否有工资?
201人看过
工资是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也就是... 更多>
-
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28根据你的陈述,你的这种情况属于严重失职,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的情形。但该损失是否构成严重损害,尚不确定。损害程度要根据用人单位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能否另行销售等情况综合确定;同时应考虑劳动合同的约定及经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规定,如损害并未达到严重程度,则用人单位据此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则涉嫌违法。建议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考虑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或直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
-
擅自离职有什么严重后果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15对擅自离职的,以旷工论处,可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给予除名处理的规定是一致的。因为未经批准,擅自离职的,或停薪留职期满后1个月以内,本人既未要求回原单位工作,又未办理辞职手续的,均属无故旷工行为,况且旷工时间已够除名规定的期限,所以可按除名处理。
-
餐厅工作人员突然离职宁夏在线咨询 2022-03-20你好我在北京一家餐厅上班4个月了我应聘的时候领导说每个月5号发工资我问他发工资准时吗他说星期六星期天除外但是每有一个月准时发餐厅领导太苛刻在加上发工资不准时每个月都拖延我受不了想走给领导辞职领导说要等到他找到人我才能走快两个月了一直没有找到人我也走不了我打算发了工资就走但是公司押我1000元押金还把发工资的日期拖延了应该是5号发工资但是公司拖到了15号下午5点才放发 20天的工资2100元钱加上押
-
员工突然离职如何赔偿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18这种情况下,可以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以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为由辞职并且单位确实存在该违法行为,可以要求单位支付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
-
突然离职会有工资不发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10-05突然离职不可以不发放工资。 劳动者有上班提供劳动,就享有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权利。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办理相关离职手续并领取工资。 若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