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案件申请再审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五条申请再审期限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二、民事判决申请再审的法定条件有哪些?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三、再审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1、提起再审的主体必须是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或本院院长;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2、提起再审的客体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第一审或第二审案件的判决或裁定;
总的来说,民事案件申请再审的时效也要根据申请再审的原因分析,事实上,不管是民事、刑事还是行政案件,启动再审程序是很难的。如果最高院启动再审程序,则说明案件有极大的可能被改判,而且再审期间不影响原判决原裁定的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五章 特别程序 第五节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第二百条 判决认定财产无主后,原财产所有人或者继承人出现,在民法典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可以对财产提出请求,人民法院审查属实后,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
-
民事案件申请再审立案与再审立案的区别
442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的规定是什么,再审时效的规定
463人看过
-
民事案件再审败诉后能否再申请再审
284人看过
-
民事再审程序规定,民事诉讼申请再审有哪些条件
208人看过
-
对申请再审民事案件案件法院什么时候审查完毕
447人看过
-
再审申请条件是怎么样规定的?
384人看过
-
民事案件申请再审的立案时间规定,有哪些规定山西在线咨询 2023-08-15民事案件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
民事案件再审申请能否裁定再审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09必须先审查,看看是否确有错误。如果经过审查,确有错误,再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认为确有错误,才能裁定进入再审程序。《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
驳回再审申请怎么办,民事案件,再审法院案件河北在线咨询 2022-04-12可以申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或提起检察建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
民事案件申请再审立案与再审立案的区别山西在线咨询 2021-10-01申请再审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对符合申请再审条件的民事案件进行申请再审立案。申请再审立案的民事案件只有经复查后,申请再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再审条件之一的,案件才能进入再审程序,予以再审立案。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程序的资料,我们了解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案件假如需要再审时,应向判决过的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在书写申请书时应写清楚理由
-
民事案件终审后再审申请期限是多长时间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06《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但是当时人有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据以做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有上述四种情形的,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