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缓刑人员离开居住地没有报告的,按以下情形处理:
(1)、经县级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使用电子定位装置,加强监督管理;
(2)、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由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提出收监执行建议。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第四十九条
一、什么时候可以适用缓刑
(一)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缓刑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核定。
(二)适用缓刑的条件有: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1、犯罪情节较轻的
(1)犯罪性质。由于缓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因此,对于性质严重的犯罪一般不适用缓刑,如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强奸、抢劫等严重刑事犯罪。
(2)犯罪主观方面。对于犯罪的目的、动机恶劣,犯罪主观恶性大的罪犯,一般不适用缓刑,如惯犯、累犯或者历史上有犯罪前科的。
(3)犯罪手段和危害后果。对于犯罪手段残忍,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十分严重的罪犯,不宜适用缓刑。
2、有悔罪表现的
(1)认罪态度。认罪态度主要是犯罪分子犯罪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是否从内心感到悔悟,并且通过积极坦白与交代而表现出来。
(2)是否有投案自首和立功表现。投案自首和立功表现反映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有所减弱,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成为用缓刑的参考因素。
(3)有无犯罪中止或者犯罪后积极退赃等情节。
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
主要看犯罪分子的有无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错误性并承诺不会再犯罪。
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主要看犯罪分子有无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及其所在的当地政府、居民委员会以及部分市民的建议等。
-
缓刑人员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县怎么办
486人看过
-
缓刑可以移交吗怎么离开居住地
336人看过
-
有居住证一定会接收缓刑人员吗
116人看过
-
没有居住证怎么在工作地服缓刑
260人看过
-
矫正人员离开居住地的规定
143人看过
-
缓刑被立案,缓刑人员居住地不给户口本怎么办
107人看过
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更多>
-
缓刑人员怎样申请变更居住地山西在线咨询 2022-08-15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审批表》,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司法所应当进行审查,核实变更居住地的理由,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相关证明材料包括: 1、居住证或暂住证。 2、在新居住地购有(自有)房产的,需提供产权证或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房产所有权、使用权证明的;在新居住地租用房子的,需提供与产权人签订继续租赁一年以上的
-
缓刑人员离开所居地地方要求湖北在线咨询 2022-02-231、根据刑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缓刑人员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2、《刑法》第七十五条【缓刑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
缓刑期间转移居住地需要找谁?离开居住地会有什么惩罚?宁夏在线咨询 2024-09-01警告处分。警告三次仍不改正,撤销缓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第二十五条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
-
缓刑人员居住地如何确定北京在线咨询 2022-02-14根据法律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一、《刑法》第七十六条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
-
缓刑人员调离原户口所在地怎么报告?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1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视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在维持原判刑罚效力的基础上,认为其确实不再危害社会时,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对其执行刑罚,如果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再犯罪或者严重违犯行政法规的行为,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简而言之,缓刑是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犯罪分子在缓刑期内不受关押,可以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但是,其所有的行为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