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伤害罪申诉成功的概率大吗
1、故意伤害罪申诉成功的概率可能大,也可能不大,故意伤害等刑事案件的申诉关键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有错误等法定情节,是否重新判决要根据具体案情确定。2、申诉最迟应在被告人刑罚执行完毕后二年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刑事案件申诉人超过两年提出申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1)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宣告无罪的;(2)原审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人民法院未受理的。(3)属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3、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1)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2)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4)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5)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二、刑事申诉程序是怎样的
1、刑事申诉的立案刑事申诉的立案,是指司法机关接受申诉权人申诉的法定诉讼形式人民法院收到申诉后,均应登记,认真审阅。原审人民法院审查、处理刑事申诉,均应立卷。这就说明,申诉权人提出申诉时,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对属于本院管辖的,都应采取文书形式立案。至于申诉立案得具备什么条件的问题,不应过于苛求。只要初步确认申诉人具备申诉主体资格,在法定期限内,具状提出一定理由。管辖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即应予以立案审查。2、刑事申诉的审查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接受申诉后应进行全面审查,不应受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的限制。审查的内容应包括:(l)案件事实。弄清案件事实是审查申诉的首要任务。审查时,应调出原审案卷进行审查,对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提供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案卷认定的事实相对照,以确定原判决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明确,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如果发现了新事实,则要查明是否有充分的证据为根据。(2)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这是审查申诉的法律方面的重要内容。所谓适用法律,是指应以判处当时有效的法律为依据。一般不能依据新法律翻过去的老案。只有为纠正过去错误的法律而制定的相应的新法律,才能作为申诉审查和再审审理的依据。3、审查结果的处理原终审人民法院对刑事申诉进行审查后,认为原判决、裁定正确的,则说服、教育申诉人,使其服判息诉;对坚持无理申诉的,可以用书面通知驳回。并告之申诉人不能再行申诉。审查后,如果发现原判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审判的,应按审判监督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可以提出刑事申诉请求的情形是比较多的,诸如公安机关对特定的刑事案件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但是在强制措施的法定期限届满后,不予以释放、解除或者变更,当事人或者辩护人等,可以依法提出刑事申诉的请求,受理申诉或者控告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可以提出刑事申诉请求的情形是比较多的,诸如公安机关对特定的刑事案件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但是在强制措施的法定期限届满后,不予以释放、解除或者变更,当事人或者辩护人等,可以依法提出刑事申诉的请求,受理申诉或者控告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
工伤申请受理后成功概率大不打?
74人看过
-
二审申诉推翻的成功概率
359人看过
-
律师取保成功概率大吗
153人看过
-
如何提高故意伤害罪被判缓刑的成功率?
274人看过
-
商标复审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256人看过
-
告重婚罪的成功率大吗
321人看过
-
-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一审判决后被告方申述成功的几率大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21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起刑为10年,适用死刑。在刑事诉讼事务中,“以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及家属积极作出民事赔偿作为酌定情节在量刑中被充分考虑”已在司法实践中被普通运用。因此,民事赔偿部分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对犯罪嫌疑人判处实刑的期限。就故意伤害(致死)的案件而言,如在基层法院提起公诉,则一般对犯罪嫌疑人比较有利,既不会判处无期以上徒刑,如果积极赔偿,则一般在12年左右;如在中院提
-
申请工伤受理后成功率大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3-07-26工伤鉴定符合申请受理条件的,只是表明所交的材料符合形式上的要求,至于是否能够成功认定为工伤,关健是要看伤者是否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对认定工伤的条件。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认定为工伤,一般都可以成功获得补偿。
-
-
申请之后成功的机率大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21申请劳动仲裁涉及情况很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申请劳动仲裁需要什么材料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申请仲裁。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或营业执照复印件。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即时提起中才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