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掩饰隐瞒非法所得罪能到缓型吗
对于涉及7,000余元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件而言,法律规定其应受三年以下的法定刑法惩罚。
是否有可能被宣判缓刑尚需审判法官依据实际案件情况做出判断与决策。
需要遵循的法律条款见《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确知晓系犯罪所得及其衍生收益而进行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采用其他方式掩饰、隐瞒的行为,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刑事处罚,同时还可能被处以罚金;若情节严重者,则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的严厉制裁。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二、有掩饰隐瞒罪对子女有影响吗
在案底方面,其对个体自身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无可否认的。
此类情况还可能对子女报考公务员职位、参军入伍、投考银行、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军校以及警校等领域的政治审查产生深远影响。
若无法顺利通过政治审查环节,将无法获得相应职位的录取资格。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招录工作,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全权负责组织实施。
从广义角度来看,所谓案底即为个人违法犯罪行为的记录,而在严谨的定义下,它仅仅涵盖了刑事犯罪记录这一范畴。
经由法院依法判决确定有罪的罪犯,包括免于刑事处罚与宣告缓刑的情况,都属于此列。
如果您曾涉及刑事案件并留下案底,虽然这不会直接影响到第三代人,但是却可能对您的直系子女未来的政治审查带来困扰,从而影响他们在公务员考试、征兵、银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军校和警校等领域的政治审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您所申请的职位具有特殊性,例如警察、监狱等相关岗位,那么就需要提供三代以内近亲属无犯罪记录的证明文件。
关于刑事拘留对子女的影响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政策规定实行不株连原则,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对孩子本身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在追求某些特定职业时,例如警察、公务员、法官、特种兵等,仍然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限制,尤其是当他们的父母被判处重刑或者正处于刑事处罚期间。
曾经遭受过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人员,其子女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
1.公务员考试;
2.警校招生;
3.军校招生;
4.银行招聘;
5.国有企业招聘等领域的政治审查,若政治审查未能达到标准,将无法获得录取资格。
《刑法》第七十二条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能取保吗?掩饰、隐瞒犯罪能缓刑吗?
322人看过
-
掩饰隐瞒所得罪案例掩饰隐瞒所得罪50万以下50万以上吗
402人看过
-
隐瞒掩饰罪能判缓刑吗
279人看过
-
隐瞒掩饰非法所得7000怎么处罚
458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怎么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构成要件
104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数额标准(掩饰隐瞒罪最轻量刑)
401人看过
-
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有非法集资罪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08不能。,在主观方面没有非法占有目的,所以也就不存在需要隐匿、转移、窝藏,如果要将资金进行隐匿转移窝藏,其所犯罪行就不是吸收公众存款,而是集资诈骗。
-
初犯和掩饰隐瞒所得罪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19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应当按照下列标准确定量刑起点:1.对于犯罪情节一般,犯罪金额在1万元以下,需要判处自由刑的,量刑起点为拘役3个月至有期徒刑6个月。2.对于买赃自用,犯罪金额在2万元以下,需要判处自由刑的,量刑起点为拘役3个月至有期徒刑6个月。3.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涉及机动车5辆以上,或者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价值总额达到50万元以上,量刑起点为有期
-
隐瞒掩饰非法所得7000怎么处罚上海在线咨询 2023-11-29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数额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或者多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累计数额3000元以上不满6000元的,为罚金刑。
-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属于哪个犯罪类型浙江在线咨询 2022-04-29根据刑法分则,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妨害司法罪。刑法条文: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二节妨害司法罪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