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五四宪法”。1954年9月2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917张同意票,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即“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的实行,适合了中国基本国情,推动了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现行宪法的“八二宪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五四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于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精神的宪法。它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4章,共106条,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的创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
宪法的历史渊源
141人看过
-
什么是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有何历史意义?
483人看过
-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
438人看过
-
再论聂树斌案:真相、正义以及历史
62人看过
-
研究宪法修改的历史背景
471人看过
-
宪法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478人看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 更多>
-
2023假想防卫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香港在线咨询 2023-02-11正当防卫建立在不法侵害的基础上,但要是行为人应当预见不存在不法侵害,但实际并没有预见到,因为自身主观上存在错误,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从而实施了防卫手段给对方造成了损害的,那么就是成立假想防卫。假想防卫可能是过失,也有可能仅仅属于意外事件。
-
权责发生制假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香港在线咨询 2021-11-06权责发生制假设是指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该承担的费用。无论付款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而不是当期收入和费用。即使付款已经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
-
宪法宣誓制式法器的意义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15宪法宣誓规范法器对推进依法治国、规范宪法宣誓行为、提高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的宪法宣誓意识、普及法治观、宪法观等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是彰显宪法权威和推动宪法宣誓制度落实的有效载体。新闻链接: 1月15日讯记者张红兵今天上午,专门用于宪法宣誓的宪法宣誓制式法器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对外发布。有关专家认为,宪法宣誓彰显法治权威,传递法治价值,凝聚法治共识,是推动中国法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国法学会副会
-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30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中国历史上具有历史上具有实体性的宪法文件类型及其效力分别是什么江西在线咨询 2022-03-01(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生效的宪法性文件——1911年《十九信条》;(3)中国历史上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和民主性的宪法性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天坛宪草”即《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年完成,因在天坛起草而得名,是北洋政府时期的第一部宪法草案。(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