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与虚假宣传:概念区分与界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9-14 03:50:13 317 人看过

虚假宣传是欺诈行为的一种,其主要目的是误导和欺骗消费者,从而谋取不正当利益。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同时,经营者也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虚假宣传是欺诈行为的一种,其主要目的是误导和欺骗消费者,从而谋取不正当利益。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法 律 严 惩 : 打 击 虚 假 宣 传 , 保 护 消 费 者 权 益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权益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虚假宣传行为也日益猖獗。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虚假宣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准确、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违反广告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消除广告影响,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了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包括产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有关情况。禁止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进行虚假宣传。违反该法规定,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虚假宣传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对于虚假宣传行为,法律采取了严格的法律制裁措施,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虚假宣传是一种欺诈行为,误导和欺骗消费者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虚假宣传,违反广告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将受到法律制裁。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了规定,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将受到法律制裁。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8日 05:2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虚假宣传相关文章
  • 在职人员与临时工:概念区分与界定
    临时工属于在职人员。在职职工是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本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职工。并由单位派出学习期间仍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根据《劳动法》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非在职人员是什么意思非在职人员就是没有工作的人。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和谐的推进器。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关系到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非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给予充分关注,才能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更坚实的基础。从一般意义上看,非在职人员是指学校毕业后,进入待业队伍,没有被“正式”单位即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国有企业和其它企事业单位录用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
    2023-07-16
    50人看过
  •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概念
    什么是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广告的经营者和发布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如:雇佣或者伙同他人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现场虚假的演示和说明,张贴、散发、邮寄虚假的产品说明书和其他宣传材料,在经营场所对商品作虚假的文字标注、说明或解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作宣传报道,对商品的价格、质量、性能、用途、制作成份、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市场信息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山东省实施办法》规定,对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广告的经营者、广告的发布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
    2023-05-04
    211人看过
  • 虚假宣传与欺骗性交易有什么区别
    一、虚假宣传与欺骗性交易有什么区别?两者虽然都属欺诈行为,但很明显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虚假宣传强调的是宣传,而欺骗性交易侧重的是交易的过程,或者说两者在商业行为过程中的顺序不同,虚假宣传在前,交易在后。一般情况下,虚假宣传定罪较低,因为虚假宣传不等于已造成严重后果,算是属于违章,而欺骗性交易本身就是一种既定事实,属于违法,另外,欺骗性一般涉及到金融犯罪,罪过较大。二、欺骗性交易行为有哪些表现?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这种行为是指未经商标所有权人的许可而擅自使用其注册商标的行为,既侵犯了商标所有人的商标专用权,同时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2.与知名商品相混淆的行为。它是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知名商标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的行为。注:将知名商品商标用作名称也不行。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同商品的商标一起构成商品的品牌,知名商品的品
    2023-06-07
    394人看过
  • 虚假宣传与欺骗性交易的本质区别
    虚假宣传和欺骗性交易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虚假宣传强调的是宣传,而欺骗性交易侧重的是交易的过程,或者说两者在商业行为过程中的顺序不同,虚假宣传在前,交易在后。一般情况下,虚假宣传定罪较低,因为虚假宣传不等于已造成严重后果,算是属于违章,而欺骗性交易本身就是一种既定事实,属于违法,另外,欺骗性一般涉及到金融犯罪,罪过较大。虚假表示与虚假宣传行为有什么区别1.虚假表示是一种双方行为,有特定针对人;而虚假宣传是一种单方的行为,没有特定的针对人。2.虚假宣传是一种销售手段,虚假宣传是虚假表示的一种形式,不是合格的能够导致民事法律行为发生的意思表示,是一种事实行为。3.虚假表示是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时,根本就没有受约束的意图;虚假宣传是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
    2023-07-19
    267人看过
  • 虚假宣传的判定与惩罚
    答: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发布虚假宣传广告误导消费者的,由广告主承担法律责任,对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的责任。虚假宣传的认定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这一条的有关内容作出了具体界定:“经营者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一)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二)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三)以歧义性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广告法》第二十八条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
    2023-07-05
    451人看过
  • 虚假宣传与商业诋毁的区别
    虚假宣传与商业诋毁的竞合关系现代法律都是抽象的规定,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规范社会生活,因此,常常发生同一事实符合数个规范的要件,导致数个规范都能够适用的现象,在法理上称其为规范竞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了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第14条规定了商业诋毁行为。目前该两类行为是涉讼较多的行为,且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来也很密切。虚假宣传行为与商业诋毁行为是关系密切的一对行为,两者有时(甚至可以说常常)发生竞合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4项规定了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第9条第1款规定了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以下将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通称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此类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以引人误解和虚假作为并列的法定要件的,因此,宣传内容虚假是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必要条件。该法第14条对商业诋毁行为的规定也要求捏造、散布虚伪事实,即只有用于诋毁竞争对手的事实是虚伪的,才构成商业诋毁行为。
    2023-04-24
    189人看过
换一批
#消费欺诈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虚假宣传指的是商家在商业经营的活动当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形式或者是方法对商品或者是对服务做出了与宣传的有关信息不相符合的虚假信息,从而误导了消费者或者是客户做出的行为。这种就是虚假宣传。... 更多>

    #虚假宣传
    相关咨询
    • 虚假宣传与诈骗的区别
      河南在线咨询 2023-01-14
      1、虚假宣传和诈骗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广告市场管理制度和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则是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虚假宣传和诈骗客观方面不同。前者是采用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特定手段,而后者则是采用隐瞒真象和虚构事实的欺骗方法; 3、虚假宣传和诈骗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而后者则是一般主体。
    • 虚假宣传与骗局的区别
      宁夏在线咨询 2021-10-14
      1、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诈骗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2、虚假宣传和诈骗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广告市场管理制度和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则是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3、虚假宣传和
    • 诈骗和虚假宣传的区别
      四川在线咨询 2023-05-09
      1、虚假宣传和诈骗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广告市场管理制度和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则是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虚假宣传和诈骗客观方面不同。前者是采用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特定手段,而后者则是采用隐瞒真象和虚构事实的欺骗方法; 3、虚假宣传和诈骗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而后者则是一般主体。
    • 虚假宣传和诈骗的区别
      河南在线咨询 2022-11-25
      1、虚假宣传和诈骗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广告市场管理制度和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则是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虚假宣传和诈骗客观方面不同。前者是采用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特定手段,而后者则是采用隐瞒真象和虚构事实的欺骗方法; 3、虚假宣传和诈骗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而后者则是一般主体。
    • 虚假宣传与虚假广告的区别是什么
      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12
      如下 (一)调整的范围不同。 虚假广告是虚假宣传的一种形式,虚假宣传包含虚假广告。虚假广告必然是虚假宣传,但虚假宣传不一定都是虚假广告。虚假广告属于种概念,虚假宣传属于属概念。《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的虚假宣传行为指对“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二)调整的主体不同。 虚假广告的主体是广告主(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