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保障改革起步阶段、社会保障制度重构阶段、社会保障全面深化阶段,我们均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贯穿始终的——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发挥出重要作用。其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也得以建立和完善,在过去30年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2年的社会保障改革起步阶段。伴随社会保障制度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试点和探索,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也进入恢复时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重启改革与探索。1983年底在部分省市展开医疗制度改革试点,1984年又展开退休基金社会统筹试点。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以对劳动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基金实行社会统筹正式拉开社会保险改革的序幕。同年7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在我国首次建立起失业保险制度。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目标。此后,我国还将失业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目标,主要是为当时国有企业改革配套、为国有企业与国有职工服务以及缓解农村贫困矛盾,所以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也主要围绕此目标展开。
第二阶段是1993年至2003年社会保障制度重构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以城镇职工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不断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将社会保障制度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维系机制的五大支柱之一。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其中专章规定了社会保险和福利,规定企业职工社会保险项目包括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死亡遗属津贴等。在养老保险方面,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至上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1994年我国出台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明确提出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并使医疗保险制度逐步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1996年国务院再次批准了《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199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失业保险方面,1999年国务院发布《失业保险条例》,将失业保险的范围扩大到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在生育保险方面,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在企业实行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在工伤保险方面,1996年原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此后的200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各类企业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应当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第2页共2页纳,职工个人不用缴纳。在社会保险费征缴方面,1999年国务院颁布《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作出明确规定。此外,在社会救济方面,国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生活,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建立起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围绕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展开。在立法的指导思想方面,遵循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内容上,通过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行政法规基本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阶段是2004年至今的社会保障全面深化阶段。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下,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保障成为国家的基本社会政策。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规定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将基本医疗保险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
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薄弱问题。在立法的指导思想上,社会公平的价值观进一步确立,政府责任得以加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正在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中,社会立法是一个重点。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将制定社会保险法、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社会救助法、慈善事业法等。其中,社会保险法草案已经于今年年初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第一次审议,很快将进行第二次审议。目前,社会保障立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待遇水平;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解决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明确社会保险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有效地运行;规范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等。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将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迈上法治轨道,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更好地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的实现。
-
“社会保障入宪”与社会保障法制化
158人看过
-
社会保险的保障限制
330人看过
-
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规定
420人看过
-
转型期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252人看过
-
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原则
94人看过
-
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309人看过
保险费是指当投保人参加保险时,根据其投保时所订的保险费率,向保险人交付的费用。当保险财产遭受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全部或部分损失,或人身保险中人身发生意外时,保险人均要付给保险金。保险费由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和保险期限构成。... 更多>
-
我国社会保障法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11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时间、范围和水平差异甚大,因而对社会保障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各国对社会保障的基本定义为: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或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公民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从这项定义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
-
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什么山东在线咨询 2024-04-30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1、完善企业基本养老制度;2、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将企业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并入失业保险体系;3、在基本医疗保险上完成“三同步改革”;4、建立健全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5、以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的办法,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保障为主,但应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社会保障水平与公平、效率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是否存在法律问题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14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制度密切相关。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保障制度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济、保障公平的固有特性。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效率的任何下降,都会造成或加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困难。过分追求公平特别是高保障水平的公平,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一方面,人们逐渐形成依附社会保障的惰性,宁愿领取失业保险金,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另一方面,因社会保障支付水平过高,国家财政负担
-
社会保障卡与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26社会保障卡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应用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集成电路卡(IC卡)。社会保障卡卡面和卡内均记载持卡人姓名、性别、公民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卡内标识了持卡人的个人状态(就业、失业、退休等),可以记录持卡人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职业资格和技能、就业经历、工伤等。持卡人可以凭卡就医,办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
-
法律和社会保障法的区别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29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国家、用人单位、个人责任分担的原则;基本社会保障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主要分为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我国社会保险法包括医疗、疾病、失业、老年、工伤、生育、伤残和遗属八个项目。优抚安置是优待、抚恤、安置三种待遇的总称。优待是指对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发给由群众负担的优待金;抚恤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