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口头协议是否构成诈骗
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看。口头协议也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三、诈骗案件如何去追款
1、没有提出过附带民事诉讼的话,可以直接提出民事诉讼。
2、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举证义务,而如果当事人已经有生效的有关诈骗犯罪的刑事判决的,法院在刑事判中所认定的事实具有法定的证明力,不需要当事人再行提供其他的证据来证明。
3、所以,当事人可以直接生效的刑事判决书为证据,向对方追讨被诈骗的财物。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条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
(一)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众所周知的事实;
(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
(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
(七)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
是否口头协议可构成有效合约
499人看过
-
口头协议欺诈自己人的行为是不是会构成合同诈骗罪
383人看过
-
口头协议能否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89人看过
-
这种口头协议算合同诈骗吗?
215人看过
-
口头协议构合同诈骗会不会成立,有哪些相关的规定?
465人看过
-
金融诈骗没有协议构成诈骗吗?
456人看过
-
口头协议构合同诈骗是否成立,有哪些相关的规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3-08-28签订口头协议存在下列情形的,构合同诈骗成立: 1、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和欺诈的故意; 2、实施了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一般构成该罪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民法典规定口头协议骗钱构成合同诈骗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3-06-20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不局限于书面合同,也包括口头协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收受保证金后逃匿,以此骗取财物,因此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
口头协议可以判刑吗合同诈骗罪并不构成山东在线咨询 2022-06-04口头协议与书面协议在法律上均具有合同属性,口头协议约定的合同,也属于合同,行为人的行为只要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均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 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是否可以口头达成协议湖北在线咨询 2025-02-05口头合同是指当事人以直接对话或通讯设备如电话交谈的方式订立合同,无需书面形式。这种方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自由市场买菜、商店买衣服等。现代合同形式以不要式为主的原则,当事人无约定或法律未规定特定形式的合同,可以采用口头形式。口头形式的优点是简便快捷,缺点在于发生纠纷时取证困难。因此,对于可以即时清结、关系比较简单的合同,适于采用口头形式。对于不能即时清结的合同以及较为复杂重要的合同则不
-
给钱办事未达成协议,是否构成诈骗?浙江在线咨询 2025-01-08法律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首先,涉及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通过编造虚假情节或掩盖真相等手段,从公共或私人手中获取财物的行为被认定为欺诈行为;其次,如果在假设中没有出现上述情况,那么这类行为就不能视为欺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欺诈公私财物的行为制定了相关法规,当涉及犯罪情节较轻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管制等刑事责任,并附加罚金处罚;若案情更为严重者,将被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