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离开现场是否构成逃逸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8-13 11:28:08 145 人看过

将‘逃逸’定义为单纯意义上的离开事故现场是片面且不够深入的。

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探讨的是,该行为人离开现场是否有着规避法律责任的故意动机。

若当事人的离开并无逃避法律责任之意的话,那便不能简单认定为‘逃逸’。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承担交通事故责任的过程中,非法离开事故现场,使得由交通事故引发的公民权益的侵害、刑事责任的追究及行政责任的处罚无法得到明确的情况下,试图以此方式免除自身责任的犯罪行为。

要衡量一个行为是否构成‘交通事故肇事逃逸’,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审慎分析:

首先,应当观察行为人对自己是否存在因发生交通事故而导致的认知,不仅需要参考行为人的口供,还需要结合事故发生时的实际情况、地点位置、路况条件、行为人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去全面、公正地评估。

其次,需深入剖析行为人希望以此手法逃避法律追诉的主观意识。

这个范畴不只涉及到刑事法律的追究,亦涵盖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的惩罚。

再次,需对行为人实际上是否采取了逃离现场的行动进行检验。

“逃逸”这个概念的适用期仅限于交通事故发生后至行为人被首次接手事故处理机构处理之间这段短暂的时间。

最后,无论行为人后续因良心发现而回到现场接受处理,还是刚跨出离开现场不远就被及时截获,都不会改变他们曾经尝试过逃避法律追究的事实,这同样符合“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定义。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交通事故逃逸”并不等同于“交通运输事故之后的逃逸”。

按照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只有当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构成了“交通肇事罪”时,才能称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在这种情况下,“逃逸”是作为加重处罚的要素所得出的结果。

‘逃逸’的场地不仅仅局限于事故发生的原始现场,那些与事故发生现场紧密相连的地方也要纳入考虑,对受害者进行救治的医院以及负责事故责任调查的交警部门等等。

尽管离开事故发生现场可能会给责任判定带来困难,但离开医院或交警部门这样的场所也同样阻碍了事故的处理,并逃避了法律的追究。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7日 10:0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被碰瓷后离开现场是不是交通肇事逃逸?
    实际中,开车遇到碰瓷,为避免自己的权益遭受损失,确认双方的责任时一般会报警处理。但是,有些人因为有其他紧急处理的事,如人身财产安全遭受威胁,被碰瓷后离开现场,那么,这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车主被碰瓷后离开现场,是否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会根据以下情况确定:1、如果有证据证明确有碰瓷情况发生,那么不算交通事故,也就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届时反而可以追究碰瓷者的责任。2、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对方是故意碰瓷,要先证明对方属于碰瓷,收集证据证明自己不是故意逃避责任,经确认属实后会认定为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如因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离开现场,但事后又有报警处理的。不过,车主被碰瓷后,最好不要轻易离开现场,一定要确定双方的责任后才可以自行离开。并且,车主驾车过程中遇到疑似碰瓷者,发生交通事故后,对方又执意私了,不同意报警的,那么就要提高警惕,根据实践经验极有可能就是碰瓷。对于不分青红皂白,碰瓷
    2023-05-01
    477人看过
  •  肇事司机逃离现场,狗主人是否构成肇事逃逸?
    开车撞伤狗后逃跑涉嫌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制裁而逃跑的行为。无论是撞人还是撞动物,都可能涉嫌肇事逃逸。责任形式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发生,仍然是过失;二是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或与交通肇事罪构成想象竞合,行为人虽对危险驾驶罪是故意的,但对交通肇事罪仍然是过失。开车撞伤狗后逃跑,可被视为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制裁而逃跑的行为。只有撞人逃逸后才涉嫌肇事逃逸,实际上无论是撞了人,还是撞了动物,甚至撞到绿化带、电线杆、隔离护栏等都可能涉嫌肇事逃逸。责任形式分为两种情形:1、一般的交通肇事罪为过失,既可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也可能有意识地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这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故事的,但不一定成立刑法上的故意。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往往是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发生,然后仍然是过失;2、本罪既可能是
    2023-09-02
    50人看过
  • 交通事故后离开现场只要不构成逃逸保险公司都应赔偿吗?
    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车主投保的《机动车损失保险条款》及《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一般都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列入免责条款。因此,如果投保车辆的司机交通肇事后逃逸,保险公司往往依据免责条款不予理赔,这样会给投保人的索赔带来很大麻烦,可能达不到投保的目的。行为导致交警部门客观上丧失确定事故发生时其是否违反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机会,应当构成保险合同约定的“未依法采取措施”和“逃离”。肇事后司机之所以逃逸,一般出于恐慌心理、畏罪心理、侥幸心理等。保单正本上已经提示投保人了解事故发生后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以及不能逃离的约定。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重伤、轻伤的或财产损失较大的,当事人应当立即报警。判定肇事司机弃车逃离现场的行为是否为“交通肇事后逃
    2023-06-26
    107人看过
  • 肇事逃逸离开现场多久算逃逸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
    肇事逃逸不论多长时间,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都算逃逸。根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一、小区内车辆刮蹭后逃走算逃逸吗小区内车辆刮蹭后逃走的,如果是主观上为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那么就算逃逸。逃逸不看事故的程度,只看主观上的态度,以及客观上的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交通肇事
    2023-03-06
    70人看过
  • 如果是无意识的离开事故现场是否算逃逸
    一、如果是无意识的离开事故现场是否算逃逸不知事故发生离开事故现场不算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肇事者造成交通事故后,主观上为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
    2023-11-16
    278人看过
  • 交通事故逃离现场多长时间构成犯罪
    出现交通事故离开现场多久算逃逸没有明确规定,只要符合以下情况就构成逃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五)严重超载驾驶的(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
    2023-02-22
    202人看过
  • 发生事故时未逃离现场,而让他人顶替是否构成逃逸
    逃逸包含两个方面要素:1、客观上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2、主观上逃避法律追究。那么对于事故发生时未逃离事故现场,但让他人顶替的行为是否符合逃逸的要件?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让他人顶替表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逃逸法律追究的要件;其次,发生事故时行为人未逃离现场如何认定?对此有二种情形,其一是行为人在公安机关出警整个过程中都在现场,而在出警完毕撤离后,行为人也自行离开,虽然表面上看行为人在事故发生时未逃离事故现场,但实质上其是利用了欺诈方式达到了逃离事故现场的状态,仍符合逃逸的要件,应认定逃逸;其二是行为人在公安机关出警后出警完毕撤离前,又向公安机关如实供述,表明其本人是肇事司机的,自愿将其本人纳入责任主体,对此,行为人虽然在事故发生时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让他人顶替,但其终究仍未逃离事故现场,而且在事故现场又如实供述,缺乏逃逸的要件,不应认定逃逸。
    2023-06-08
    67人看过
  • 离开事故现场又返回算逃逸吗
    出事故后先离开再返回善后,如果离开的原因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那么一般构成逃逸。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会受到什么处罚?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3.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并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023-06-21
    58人看过
  • 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调查中离开现场又返回是否属于肇事逃逸
    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属于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
    2023-02-21
    309人看过
  • 肇事驶离现场又返回是否构成逃逸,肇事逃逸怎么判刑
    一、肇事驶离现场又返回是否构成逃逸肇事离开现场又返回现场仍然算逃逸,不过属于自首行为。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
    2023-06-22
    224人看过
  • 交通肇事拨打120救人静候现场可否构成逃逸
    交通肇事拨打120救人被告人赵*龙驾驶他人吊车,吊车吊头过程中将由西向东横过创业新街的被害人貂-蝉女士刮倒,随后吊车左侧车轮碾压过其身体,致使貂-蝉当场死亡。事故发生过程中,被告人赵*龙主动拨打120救人,但当听到围观群众拨打110报警后,自己就没有再报警,而是静候公安干警的到来,如实供述了自己犯罪的全过程。静候现场可否构成逃逸本案争论的焦点在于被告人赵*龙是否构成自首。所谓自首,根据我国刑事第六十七条之规定,就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由上述可知,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本文认为,被告人赵*龙的行为构成自首。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可知,自首的本意是规劝犯罪分子作案后不逃避法律追究,并给
    2023-04-17
    466人看过
  • 交通事故逃离现场处罚
    应分情况的严重程度作不同的处理:1、肇事者违章肇事如果只是致被害人轻微伤、轻伤或者只是造成了财产损失。此时如果肇事者逃逸行为本身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肇事者不构成犯罪;对肇事者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的规定,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2、肇事者违章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此时肇事者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肇事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驾车逃逸,但没有因逃逸而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情况符合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处罚情节,对肇事者应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肇事逃逸后果不严重怎么处罚交通肇事者违章肇事如果只是致被害人轻微伤、轻伤或者只是造成了牲畜(如猪、牛、羊等)死亡的后果,财产损失数额不大,此时如果肇事者逃逸行为本身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肇事者不构成犯罪,对肇事者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2023-03-04
    239人看过
  • 离开交通事故现场是不是属于逃逸,有哪些相关规定
    离开交通事故现场不一定属于逃逸,因为在我国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二)“深度调查”,是指以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因素开展延伸调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并提出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是指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重新检验、鉴定,鉴定机构出具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的;(四)“外国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交通事故的调解
    2023-12-14
    247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离现场与逃逸一样吗?
    是不一样的,主要看这类交通违法人员是否具有合理的理由逃离现场,事后是否主动投案自首。1、区别很大。在于主观上有没有逃避责任的目的,其主观目的从客观行来界定。2、逃逸,其主观目的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而离开现场。要承担全部责任。3、逃离,主观上没有逃避事故责任的想法,但因其他原因离开现场。例如害怕被殴打而离开现场向公安机关投案。肇事逃逸和离开现场是不一样,但是肇事逃逸却一定会有离开现场这个行为。肇事逃逸是指为了逃避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而离开现场则不一定是为了逃避责任,也有可能是有重大的事情去做,比如将受害人送往医院。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一、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怎么处罚1、行政处罚方面: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构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
    2023-06-20
    123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驾驶人员开车离开现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16
      驾驶人员开车造成交通肇事,即使离开现场也不一定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为: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 1、主观方面 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从
    • 交通事故逃逸离开现场能索赔吗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4-24
      发生交通事故后,只要事故车辆投保,并且在保险期间内,离开现场同样可以要求保险公司赔偿。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 (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 (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
    •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脱离现场是否构成肇事罪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1-23
      逃逸行为必须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具有《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即构成交通肇事罪。只有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脱离现场的行为,才能认定为逃逸。 2 脱离现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确认行为人是否逃避法律追究,要看其主观目的。如:被告人王某负主要责任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件,被告人王某
    • 肇事驶离现场又返回是否构成逃逸
      安徽在线咨询 2023-08-31
      1、肇事离开现场又返回现场仍然算逃逸,不过属于自首行为。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2、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 3、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
    • 交通事故离开现场确认对方逃逸,肇事逃逸过吗?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27
      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离开现场的,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