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非税收入增长过快的根源在于当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赋予地方新的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体系。而从长远来看,房产税应作为地方财政收入支柱之一。
据测算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3%,但其承担的全国财政支出比重则占到80%以上
问题:您怎么看近年来非税收入快速增长?
刘主任: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六大类。这里的非税收入是狭义的,包括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非税收入快速增长,可能不排除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存在乱收费和乱摊派的因素,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属于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土地出让金近年来膨胀过快。特别是在各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取消和免征了很多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背景下,这一因素更显突出。
问题:土地出让金占比过大对地方财政有什么影响?
刘主任: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的存在,符合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但是,包括土地出让金等与土地有关的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过大,就会造成大家所说的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属于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完全归地方政府所有。通过出让土地获取财政收入相对快捷且成本较低。所以地方的积极性很高。长此以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路径依赖。
土地财政难以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因为土地是有限的,地方政府手中可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会越来越少。目前,土地出让金增长的高峰已经过去。土地转让完以后,如何维持地方财政收入就成了问题。
土地出让金膨胀过快凸显出地方财政收入不足。为了提供公共用品和公共服务,地方政府需要一定的收入来源。然而,在之前的改革过程中,地方集中了相对多的事权,而财权相对少,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限,所以地方的财力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根据今年的预算报告进行测算,2013年的财政总收入中,中央财政收入约占47%,地方财政收入约占53%;但在支出方面,中央本级支出所占的比重约为15%,地方则占到80%以上。
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的情况来源于哪儿?
刘主任:我们国家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对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进行了基本划分。但是主要还是进行了财权方面的划分,事权划分并不是很清晰。在我们后来的改革过程中,财权越来越集中到中央,一些属于地方的税种,后来有很多划到中央了。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社保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展开,地方事权不断增加。最终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
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经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刘主任:这需要在中央和地方多轮博弈中,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在这里特别要强调法治化,即博弈后要形成法律,这样可以避免将来朝令夕改,防止地方和中央事权财权随意变动。
解决地方财政收入不足问题,关键在于完善地方税体系
问题:怎样解决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
刘主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可以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划分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关键的是,应该增加地方造血能力,赋予地方新的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体系。以前,营业税是地方主体税种,营改增之后,房产税、资源税、零售税都是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可能选项。有关部门需要通过调研作选择。
问题:房产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现实吗?
刘主任:在很多西方国家,房产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1986年出台了《房产税暂行条例》。2011年上海、重庆开始试点房产税改革,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进行试点时的初衷。
目前,老百姓的财产主要是以房产的形式体现的。开征房产税涉及老百姓财产权问题,要有法律依据,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关于房产税的法律,只有暂行条例。开征房产税,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社会也有待形成共识。另外,开征房产税还需要有配套的制度保障。但是不动产登记制度今年6月才能建立起来,相应的房产评估制度还没有建立,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发生争议时如何寻求有效救济更没有确定。
综合来看,房产税方面的法律出台还需要一定时间,房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还面临一些困难。但从长远来看,房产税应该作为地方财政收入支柱之一。
问题:零售税、资源税是否可以作为地方主体税种?
刘主任:在税制改革过程中,有人提到开征零售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还有人提出把目前属于中央的消费税直接划给地方。但是这还可能涉及地方税收竞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目前还需进一步讨论。
资源税从2011年开始进行改革,接下来还会继续。比如煤炭税由从量征收改成从价征收,还有扩大资源税的范围,把与水、黄金等有关的资源税纳入进来。
问题:开征房产税,扩大资源税范围等做法会不会使税负负担加重?
刘主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稳定税负,所以应该避免开征新税种、扩大原有税种征收额度导致税负加重。总体来看,这需要通过优化税收结构来实现。所以,财税改革不能单独从一个税种或某个方面进行,而需要全面考虑,整体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注意税收法定的问题,相关法律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避免随意征税带来税负加重,引发纳税人的质疑。
问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放债解决地方财力不足问题。您怎么看?
刘主任:地方如果能拥有自主发债权,债务收入确实可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按照我们现在的《预算法》,地方政府发债是附条件的,要么需经国务院批准,要么有法律明确规定。但目前这两个条件都未满足,地方政府发债缺少法律依据。
我不反对地方政府发债。但是,在这之前要进行相关立法,建立配套制度。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是伴随地方政府破产制度作为配套的。我们目前的体制下,虽然不可能让地方政府破产,但是地方政府无力偿还债务的时候,应该有一定制度作保障,比如接管制度等。另外,还要考虑风险控制,这就需要对地方政府信用进行评级。
-
开发商征收房地产税有没有依据
116人看过
-
过于依赖房地产税收建言开征遗产税
481人看过
-
邯郸房产税开征最新消息及房产税开征范围
373人看过
-
征房地产税抑制房价?开征房地产税忌"短视"
369人看过
-
时评:开征房产税绕不开立法第一关
340人看过
-
开征房产税不会抑制自住购房需求
428人看过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而房地产税则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即一切与房地产经济运动过程有直接关系的税都属于房地产税。在中国包括房地产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 更多>
-
建筑物是否需要交房产税房产税征收房产税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哪些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10构筑物需要交房产税,目前只有自用住宅免征房产税,自用商业房按原值的70%乘1.2%计算缴纳房产税。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现行的房产税是第二步利改税以后开征的,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2010年7月22日,在财政部举行的地方税改革研讨会上,相关人士表
-
开征房产税的暂行办法宁夏在线咨询 2022-02-05由于房产税征收客观上确实存在房产登记系统尚未整合和交易数据信息尚未互联互通的问题,包括房屋登记系统和房屋信息共享平台都没有建立,房产、银行、税务、公安等系统的信息无法共享;同时,有关开征房产税的制度规范如房产税征收条例尚未出台,征税对象、范围和税率还没有确定;此外,费用如何缴纳、不缴纳的如何处罚,相关的制度环境也不成熟,因此完全推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认为首先将由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性文件,随后才会逐
-
开发商交房地产税有依据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19开发商征收房地产税没有法律依据。在我国征税主体包括了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等征税机关,同时一些特殊的主体也可以作为征税委托主体,同时还有一些征税协助主体,然而这其中并没有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征收房地产税,因此其行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
房产税有哪些开征程序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05房地产税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早在2011年,上海和重庆两地曾率先试点向居民住宅征收房产税,此后2013年传出房产税试点扩围的消息,当年公布的《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但最后并未见有具体动作。
-
城市房地产税与房产税有什么区别,房产税征收范围的法律依据有哪些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6城市房地产税与房产税是两个不同的税种,其区别主要是:一是征税范围不同。根据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有关城市房地产税的文件规定,城市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是全市行政区域内拥有房屋产权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房产;《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房产税的征税范围是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不包括行政乡范围内的企业)内的房产。二是纳税义务人不同。城市房地产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拥有房屋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