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在法庭认罪能否被认定为认罪态度良好?
一、如何认定被告人认罪态度好?
我国刑法并没有直接的规定“认罪态度良好”。
《刑法》第61条规定:“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判处。”
《刑法》第63条第2款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刑法》第68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规范“认罪态度”之标准
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行为事实认识接近法律真实乃至客观真实的远近程度以及在行为价值认识的表现上,兼顾司法实践中的用语习惯,对认罪态度依次划分为:好(用语:好或较好)、一般、差(用语:差或较差)三个档次,并对各档进行相对标准化。
1.“好”的基本标准:(1)行为事实上:愿意坦白交代,交待问题主动、彻底;(2)行为价值上: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悔恨表示;(3)认罪服法。
2.“一般”的基本标准:(1)行为事实上:坦白交待时瞻前顾后、顾虑较重,或交代不彻底,有投机心理;(2)行为价值上:对自己的行为性质认识不清。
3.“差”的基本标准:(1)行为事实上:不愿交代问题,进行消极对抗,对所实施行为进行狡辩,抗拒拘捕或抗拒交代等;(2)行为价值上:对行为社会危害性基本无认识,价值观扭曲,价值判断存在很大的偏执性,对讯问、审判等工作表现出明显不满和敌对情绪。
大家可以了解到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是否良好要考虑其认罪的时效性、认罪的积极性,以及认罪给案件侦破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如果确实如实供认自己的罪行,并且有悔过的意愿的话,是有可能会得到法院的宽大处理的。
-
被告人认罪态度好如何认定
117人看过
-
被告人徐某认罪、悔罪态度好。
348人看过
-
酒驾认罪态度良好怎么判
126人看过
-
认罪态度良好量刑7个月能缓刑么?
303人看过
-
醉驾认罪态度好会被拘留吗
147人看过
-
被告人能否在审判阶段认罪认罚
174人看过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针对犯罪较轻的,可免除处罚。如果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若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核查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 更多>
-
刑事案件中被告人认罪态度好如何认定?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2-14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行为事实认识接近法律真实乃至客观真实的远近程度以及在行为价值认识的表现上,兼顾司法实践中的用语习惯,对认罪态度依次划分为:好(用语:好或较好)、一般、差(用语:差或较差)三个档次,并对各档进行相对标准化。 1、“好”的基本标准: (1)行为事实上:愿意坦白交代,交待问题主动、彻底; (2)行为价值上: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悔恨表示; (3)认罪服法。 2、“一
-
被告人归案后如实供述,认罪态度和悔罪态度好广西在线咨询 2021-03-20被告归案后,认罪态度积极,在辩护人多次会见时其都表示非常的后悔,对受害人遭受损害表示愧疚,在今天的庭审中,被告人也都能如实陈述、无翻供、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认罪态度是有目共睹。可见被告人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犯下的罪行和错误,有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良好愿望,具有明显的悔罪表现,其人身危险性已经大大降低。根据《刑法》第67条:“对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对于当
-
自首认罪态度良好会判多久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10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注意!!!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也就是不一定。一般来说,自首只是一个酌定从轻情节,白话说就是一个法官想从轻就从轻不想从轻就不从轻的情节,生杀全在法官一念之间。就以前来说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现在法院还是较为慎杀的,毕竟死刑必须要最高院复核。只要不是残忍的杀人,杀多人,杀儿童或伴有其他恶劣情节,一般
-
-
如果认罪态度好会减刑吗?法院怎么判定认罪态度?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07“认罪态度”内涵认罪态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案后对自己所实施行为的认识程度与所采取的表现于外的一种姿态。其基本特征:时间上,它是指行为结束之后到判决之前。内容上,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何对待自己实施的行为,其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行为事实的态度,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其实施的行为事实所持有的心态和表现的姿态;二是对行为价值的态度,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实施行为之后,对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