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职证明造假是否触犯法律
离职证明造假是触犯法律,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出具离职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二、离职证明需要本人签字吗
离职证明上面不需要员工个人签字。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必须出具的一份书面材料。它是单位盖了公章和法人章的一个证明材料,有了这个证明才不会影响你找新的工作单位。
离职员工可以向人力资源部申请填发离职证明书,人力资源部发出的离职证明书只证明离职员工的受雇日期、职位及其离职原因。一般被开除的职工是填发开除证明书而不填发离职证明书。
三、离职证明的作用有什么
离职证明的作用有:
1.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经解除劳动关系;
2.证明按照正常手续办理离职;
3.证明是自由人,可以申请失业金或应聘新的职位;
4.可以凭此转你的人事关系、社保、公积金等等;
5.劳动者创业,提供离职证明和失业证,就会享受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六条 【经济补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n(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n(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n(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n(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n(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n(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n(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能否在离职证明中造假?
490人看过
-
虚假合同走账是否触犯法律?
215人看过
-
报一次假警是否会触犯法律
290人看过
-
离职证明可以造假吗
304人看过
-
明知是赃车却购买,是否触犯法律?
387人看过
-
入职材料造假是否犯法?法律有何规定?
463人看过
-
有离职证明造假犯法吗离职证明违法甘肃在线咨询 2022-11-11违法。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查明原告入职时提供的离职证明是假的,那么,员工属于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无效,且不用向劳动者支付任何补偿。
-
离职证明造假的风险甘肃在线咨询 2024-10-07离职证明是指能够证明职工已经自原单位离职,与原单位已经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很多企业会要求员工入职前提供离职证明,以规避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查明原告入职时提供的离职证明是假的,那么,员工属于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无效,且不用向劳动者支付任何补偿。 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
-
医护人员病历造假是否属于职务犯罪,都触犯了哪条刑法?广西在线咨询 2022-09-09《》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的,可以并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侵占公司、企业财物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侵占公司、企业财物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规定:1、构
-
收藏假币是否触犯刑法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14按相关法律规定,仅仅是不流通的假币无法确定是否违法,如果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按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定罪处罚。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七十条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 (二)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 (三
-
抵押房产造假,触犯了哪条法律?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18可能涉及诈骗罪或者贷款诈骗罪。具体要看情形来定。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