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权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8 04:30:36 55 人看过

生命权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没有了生命,公民的身体健康权、财产权以及其他政治权利都将失去依托。对于这一最基本、最重要人权的刑法保护,除了应遵循一般的法律原则外,尤应强调生命至上原则和平等原则这样两个基本原则。

一、生命权刑法保护原则范围的界定

之所以将生命至上和平等作为生命权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特别提出,主要基于原则性、个性与现实性的考虑。所谓原则性,即具有全局性,它是在生命权刑法保护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加以贯彻的准则,而不是仅适用于刑法规制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方面;所谓个性,则是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的问题,它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而现实性强调的是,从刑事立法和司法层面来看,它正有待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个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正如刑法的一般基本原则应为刑法所特有,也并不妨碍将显然来自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宪法原则的罪刑平等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一样。其次,生命权刑法保护的平等原则并非罪刑平等原则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后者的刑法表现为刑法第4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显然,它更多是着眼于犯罪行为人之间的平等;而生命权刑法保护的平等原则,除此之外,还包括对被害人生命权的平等保护、对避险人与受损人生命权的平等保护,以及对加害人与被害人生命权平等保护。

二、生命至上原则

生命至上原则的含义是:生命权是最重要的法益。一方面,一切有生命之自然人的生命均受刑法保护,即使其生命质量低下也在所不问;另一方面,与其他权利相权衡而言,生命法益高于其他一切法益。在刑事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应当将生命权的保护置于首位。将生命至上作为生命权刑法保护的首要原则,主要是基于一下考虑:第一,公民生命是一切社会组成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言,市民社会的成员是政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从国家、社会存亡的层面来看,公民的生命无疑是国家、社会最为宝贵的资源。我们无法设想一个没有个人生命存在的国家或社会。国家只不过是为了国民而存在的机构,是为了增进国民的福利才存在的。换言之,政府存在的目的即在于保护公民的权益既然国家是为国民而存在的,那么,国家理应首先保护国民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权在法益阶梯中应当位居首位。第二,生命权是公民一切权利的基础。公民只有具有了生命权,才可能拥有和实际享有其他基本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权与其他权利相比,具有至上性。

然而,这仍远远不够。从理论上说,在刑法中贯彻生命至上原则,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在观念层次上,我们的立法应当体现出对生命权在权益阶梯中的至上性;另一则是在罪刑规范设置中切实实现生命权尽可能完备的保护。令人遗憾的是,现行刑法在这两个层次上都仍有待改善:第一,在观念层次上,无论是侵犯生命权犯罪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地位,还是对非侵犯生命犯罪的死刑配置,都明显体现出立法者对生命权之重要性认识的不足。

(1)一般说来,在成文法国家或地区,立法者总是将其认为的属于危及较为核心法益的犯罪置于分则中更为显著的位置。如俄罗斯由于在理念上承认人是文明世界中的最高社会价值,即将侵害生命和健康的犯罪作为刑法典分则的第一章。而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生命权的犯罪主要包括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规定在位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后的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之中。如此地位,很难说体现了立法者对生命至上性的认识。

(2)关于死刑配置。在死刑存在的条件下,对不应被剥夺生命权的行为人生命予以剥夺,即使是以国家的名义,也难说不是对生命至上性的一种漠视。根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而所谓最严重的罪行,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关于保护面对死刑的人的权利的保障措施》的解释,是指蓄意而结果为害命或其他极端严重的罪行。按照这一标准,现行刑法关于死刑罪名的设置不能说没有侵犯被告人生命权,背离生命至上原则的嫌疑。第二,在罪刑规范设置上,表现为教唆、帮助自杀罪缺乏规定。生命至上原则要求,尽可能的对一切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予以刑法规制,对生命权作尽量周全的保护。这就取决于侵犯生命权基本罪与补充罪罪名体系的完备。而我国刑法对侵犯生命权犯罪的规定,仅止于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而并无关于补充罪的规定。这就使得一部分侵犯生命权的行为,如教唆、帮助自杀的行为失范。

三、平等原则

生命权刑法保护的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被害人与加害人生命权平等保护。每个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其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应当得到平等的保护,即使是无恶不作的恶人。因此,即使是正当防卫中,各国刑法也都对防卫限度予以限制,对被害人与加害人包括生命权在内的基本权利给予平等保护。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根据这一规定,即使是不法侵害行为中,加害人生命权也应受到我国刑法平等的保护。如防卫超过防卫限度致加害人死亡的,仍应承担刑事责任。

第二,对被害人的平等保护。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无论其身体健康状况、年龄等生理特征或社会地位上的差异,生命价值都应平等地得到法律(包括刑法)的保护,这是对被害人生命权平等保护的基本涵义。对于这一点,立法上通常没有分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它却时常会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尤其是在被害人自然特性或社会特性上具有一定特殊性,如被害人是植物人、危重病人、婴儿、近亲属的场合。对侵犯生命权犯罪的定罪量刑不因行为人与案件无关因素而有所差异,这是对被害人生命权平等保护的另一个方面。因为,将侵犯生命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是刑法对自然人生命权予以保护的重要方式。应当说,无论是我国刑法立法还是刑事司法,对此都是有着充分的认识的。如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科学家杀妻案中,法院就并未因行为人徐建平作为纺织科学家身份和贡献而影响该案的定罪与量刑,较好地贯彻了平等原则。

第三,对避险人与受损人生命权平等保护。紧急避险中是否允许牺牲他人的生命以保存自己的生命,这在中外刑法中都是一个长久令人困惑的问题。肯定论者常常认为,牺牲一人的生命以挽救另一人生命的情况,应当认为构成紧急避险。在牺牲一人的生命以挽救更多人生命时,则更是如此,因为多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人的生命价值。然而,法益的重要性并不取决于数量。生命法益的保护,不因为数量大小而发生为了多数人生命的维护可以牺牲少数人生命的问题。因此,不存在因为多人生命高于一人生命价值而阻却违法的问题。至于牺牲一人以挽救另一人的情况下,更不宜承认损害他人生命以保存自己生命行为作为紧急避险行为,因为避险人与受损人生命权具有平等的价值。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2日 13:2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生命权相关文章
  • 刑法的基本原则疑罪从无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当中的疑罪从无原则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于被告人人权保障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所规定无罪推定原则的派生标准。疑罪从无在审判阶段要求,既不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应推定其无罪。确立和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彰显了现代刑事司法的文明与进步,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在我国人权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疑罪从无原则适用情形1.只有被告人供述的从无处理情形。2.被告人不认罪的从无处理情形。3.被告人认罪后又翻供的从无处理情形。4.被告人认罪案件中的从无处理情形。5.案件重大疑点未得到排除的从无处理情形。二、刑法基本原则有哪些疑罪从无不适用于行政处罚,适用于刑事处罚。刑事诉讼法对疑罪从
    2023-06-19
    288人看过
  • 环境保护基本原则5个
    我国环境保护五个原则分别是: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一、户外帐篷露营需要审批吗户外帐篷露营一般不用审批,特定场所需要咨询当地法规。在露营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防火等一系列问题,出了问题需要承担责任。环境损害赔偿,行为人(侵害人)因其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而对他人(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应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承担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而且这种条件与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条件也有不同之处,主要包括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不要求违法性,行为人主观也不论其有无过失,只要在客观上因其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行为人就应赔偿损害。在确定环境赔偿范围时,应坚持全面赔偿的原则。对环境违法造成的财产损失,应赔偿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前者指现有财产的直接减损,后者指正常情况下可得利益的损失。二、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方针机制是什么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推
    2023-02-22
    298人看过
  • 卫生法基本原则的内涵
    1.卫生保护原则卫生保护是实现人的健康权利的保证,也是卫生保健制度的重要基础。卫生保护原则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人有获得卫生保护的权利;第二,人人有获得有质量的卫生保护的权利。2.预防为主原则卫生法实行预防为主原则,首先是由卫生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次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预防为主原则有以下几个基本含义:任何卫生工作都必须立足于防;强调预防,并不是轻视医疗;预防和医疗都是保护人体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元病防病,有病治病,防治结合,是预防为主原则总的要求。3.公平原则所谓公平原则,就是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配置卫生资源,协调卫生保健活动,以便每个社会成员普遍能得到卫生保健。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合理配置可使用的卫生资源。公平不是一个单一的、有限的目标,而是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4.保护社会健康原则保护社会健康原则,本质上是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健康利益的关系,它是世界
    2023-07-16
    328人看过
  •  确保耕地保护的三个基本原则
    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采用了“三条红线”的概念,分别是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这三条控制线被视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旨在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基础提供支撑。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采用了“三条红线”的概念,它们分别是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基础。 生态保护红线:中国的绿色基础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划定的用于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应严格遵循科学性、公开性、民主性、法治性原则。其中,科学性原则要求在划定时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
    2023-08-24
    131人看过
  • 确立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确立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的基本原则加强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首先必须确立对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的基本原则。(一)确立子女最大利益原则世界大多数国家均逐渐将亲子法的立法位置放于未成年子女,强调子女的最大利益在各国立法中已成为共识。儿童权利保护的“最大利益原则”,最早由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确认为保护儿童权利的一项国际性指导原则。此后,在若干国际公约和区域性条约中这一原则多次得到重申。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的制定和颁行是确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里程碑。公约第3条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司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二)确立平等保护原则平等保护保护原则也称无歧视原则。《世界人权宣言》第1条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针对非婚生子女的待遇。《国际人权宣言》第25条载明,所有儿童,无论是婚生海是非婚生,都应当
    2023-06-04
    429人看过
  • 野生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由国家制定
    野生动物保护原则是国家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实行法律规定的原则,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其核心原则是保护野生动物,使其优先于其他利用方式,同时保持其自然状态的稳定和完整性。国家通过规范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严格监管野生动物贸易和利用行为,确保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国家还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致力于培养公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国家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所实行的原则是基于法律规定的。其核心原则是保护野生动物,使其优先于其他利用方式,同时保持其自然状态的稳定和完整性。此外,国家还通过规范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严格监管野生动物贸易和利用行为,以确保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国家还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以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态、行为和生存状况,为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国家还致力于培养公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鼓励人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2023-09-08
    179人看过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与基本原则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经济法的部门法,其宗旨与经济法的宗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即该法的立法目的也是协调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以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基本人权,从而推动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一部重要经济法律,它同时也有自己更为直接的、具体的立法宗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了该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是指该效力所及的时间、空间和主体的范围。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其从生效到废止这段期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所及的全部领域都是适用的,这是一般的法理。此外,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从主体及其行为的角度规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2023-06-07
    262人看过
  • 环境保护法首次提出“保护优先”基本原则
    新的《环境保护法》首次提出保护优先基本原则,重新定位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强化了环境监管的法律手段和制度设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全面部署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去年三大重点区域PM2.5浓度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新的《环境保护法》首次提出保护优先基本原则,重新定位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强化了环境监管的法律手段和制度设计。一些创新举措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补偿、推行环境监测和治理第三方服务等,取得初步进展。但不可否认,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与公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资源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约束之一。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亟须提升。为此,应着力加强环境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的科学研究,注重环境保护基础能力
    2023-04-24
    473人看过
  • 知识产权的特征和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
    特征1、智力成果是客体。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没有物质形态,算是一种精神产物。这是知识产权区别于物权、债权、人身权等民事权利的主要特征。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商号权等都属于知识产权的范围。2、专有性。即独占享有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他人不得侵犯。从本质上讲,垄断性也可以说是知识产权的一个特征。3、地域性。是指知识产权只在特定国家或者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一国知识产权如果要获得他国的法律保护,必须依照有关国际条约、双边协议或者互惠原则办理。4、时间性。是指知识产权具有法定保护期,超出该保护期后,知识产权权利消灭,智力成果进入公有领域,人们可以自由使用。但是商标权的期限届满后可通过续展延长保护期;少数知识产权没有时间限制,如商业秘密。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1、国民待遇原则。这是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首先提出的,在TRIPs协定中再次被强调。该原则是指在
    2023-06-05
    415人看过
  •  保护个人信息的七项基本原则
    这份《草案》提出了七项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目的明确原则、最小必要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准确性原则、可问责性原则和数据安全原则。这份《草案》共提出了七项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第五条)、目的明确原则(第六条)、最小必要原则(第六条)、公开透明原则(第七条)、准确性原则(第八条)、可问责性原则(第九条)以及数据安全原则(第九条)。 公 开 透 明 、 准 确 性 、 可 问 责 : 个 人 信 息 保 护 的 三 大 原 则个人信息保护是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根据《民法典》第1034、1035、1036条的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的三大原则是公开透明、准确性和可问责性。首先,个人信息应当公开透明。这就要求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处理等过程应当公开透明,让个人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收集、使用的,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同时,个人信息的处理者也应当对
    2023-09-01
    276人看过
  • 试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问题研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了该法的内容及整个调整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或总的指导方针,是国家处理有关消费者问题,对相关社会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基本准则。是贯穿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司法以及消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根本宗旨。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则:1、国家对消费者特别保护的原则从法律地位上看,消费者和经营者都属于平等的民事活动主体。可以实际的生活中,在商品交易以及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消费者是分散的个体,而经营者多数是有组织的经济实体,有些甚至是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的企业,而消费者经济能力相对较弱又缺乏专业的辨别商品或服务的技术知识。再者,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主要是以满足其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为目的,而经营者关心的是能否给其带来经济效益,两者之间利益需求的差异,必然要求给消费者以特别保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专章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
    2023-06-07
    166人看过
  • 生命健康权的基本含义
    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两种权利的统称,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生命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生命安全不被非法剥夺、危害的权利,健康权是指公民保护自己身体各器官、机能安全的权利。生命与健康是公民享有一切权利的基础,如果生命健康权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的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保护生命健康权,是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许多法律部门的共同任务。非法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公民可以行使自卫权和请求权。自卫权是指公民当自己的生命或者健康受到正在进行的危害或者即将发生的危险时,有权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卫,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请求权是指当公民的生命或者健康受到不法侵害时,其本人或其亲属有权要求加害者停止侵害,并请求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加害者的法律责任。公民生命健康权包含三类: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生命权是公民维护其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力,主要表现为
    2023-06-08
    189人看过
  • 刑法有什么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适用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一、附加刑加主刑减轻什么罪刑法规定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刑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中的“法定刑”,应当既包括主刑,也包括附加刑。那么在“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即应当在由主刑和附加刑构成一个刑罚幅度以下判处刑罚,该刑罚幅度是一个固定的组合,减轻处罚时应当适用于整个组合而不单单是主刑。其次,刑法规定的附加刑往往是附加于主刑的,一般根据主刑的轻重规定与之相当的附加刑。减轻处罚应先确定主刑的减轻处罚,然后在主刑减轻后适用的法定刑幅度内适用附加刑的刑种、幅度以及是否单独适用。最后,如果主刑减
    2023-04-02
    187人看过
  • 刑法基本原则有几个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三个。具体如下: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平等适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平等适用刑法,是维护合法权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预防犯罪的要求,是实现价值追求的要求,是作为规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罪刑相适应,是适应人民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是罪与刑的基本关系决定的,是预防犯罪的需要。《刑法》第三条【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第四条【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第五条【罪
    2023-06-12
    314人看过
换一批
#人格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生命权
    词条

    生命权是指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生命权是法律保护的最高权利形态,生命的丧失是侵害生命权的结果。 生命权属于不可克减的权利,即使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在紧急情形下也不能被限制和征收。 ... 更多>

    #生命权
    相关咨询
    • 刑事辩护律师权利与保障基本原则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09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5条所规定的辩护律师的职责主要侧重于从实体方面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即仅仅是针对有关刑事实体问题进行辩驳、辩解性活动,不论是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还是提出意见,刑事辩护均只是围绕着刑事实体法律进行。而对于程序性辩护责任,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有关规定对此都没有予以明确、充分肯定。
    • 环境保护基本原则5个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2-24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3)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4)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5)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 保守秘密原则的基本原则
      宁夏在线咨询 2021-08-31
      侦查是同各种刑事犯罪嫌疑人进行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侦查与反侦查的矛盾,存在于整个侦查的过程。侦查工作的这种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侦查工作中要注意保守侦查工作秘密,严格禁止将案情、证据、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情况向无关人员泄露,以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
    • 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13
      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
    •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05
      国民待遇原则是众多知识产权公约所确认的首要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各缔约国(成员)之间相互给予平等待遇,使缔约国国民与本国国民享受同等待遇。所谓国民待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各缔约国依本国法已经或今后可能给予其本国国民的待遇 (2)各该条约所规定的特别权利,即各该条约规定的最低保护标准。关于缔约国国民与本国国民享有同等待遇,国际公约对此有不同的表述,或称为“不低于”、“不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