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有回避程序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11 10:52:25 72 人看过

有的。一般体现在刑事诉讼上。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一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第一百九十条开庭的时候,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一、刑事案件回避适用人员的范围是什么

1、审判人员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里的“审判人员”应当包括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院长以及参加合议庭的人民陪审员。

2、检察人员

“检察人员”应当包括助理检察员、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副检察长和检察长。

3、侦查人员

“侦查人员”既包括所有侦查机关从事侦查工作的侦查人员,又包括对侦查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的负责人,即有权参与讨论和作出决定的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公安机关负责人。

4、书记员

“书记员”既包括公、检、法三机关的书记员,也包括出现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的书记员。

5、翻译人

既包括公、检、法三机关各自指派或聘请的,也包括在侦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指派或聘请的翻译人员(即法庭审判阶段担任翻译工作的人员,以及在侦查、起诉阶段讯问被告人和询问证人、被害人时担任翻译工作的人员)。

6、鉴定人

既包括公、检、法三机关各自指派或聘请的,也包括在侦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指派或聘请的人员。

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应掌握:证人不适用回避的规定,证人即使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也可以作证。

综上所述,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有六种,分别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鉴定人。这些人都适用回避制度,只要是这些人里面与本案相关的,都应该回避。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2日 16:4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刑事诉讼法相关文章
  • 回避的程序的流程
    审判委员会
    1、回避的提出回避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是申请回避。二是可以自行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可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但应当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法官和其他有关人员自行回避的,应当向审判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提出并说明理由。2、申请回避的时间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3.回避的决定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在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方式作出决定。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法院决定回避的,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退出本案审理;驳回回避申请的,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继续本案的审理。民事诉讼法对不服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设置了救济程序,即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
    2023-06-14
    152人看过
  • 法庭回避的原则
    法律综合知识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出现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事由,依法退出案件审理活动的诉讼制度。审判人员应当回避,本人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应当决定其回避。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以及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的姓名、职务等相关信息。
    2024-04-28
    167人看过
  • 以下为回避程序:
    审判委员会
    1、提出回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申请回避。第二,可以自己回避。当事人可以口头或书面申请回避,但应当说明申请回避的原因。法官和其他有关人员自行回避的,应当向审判长、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提出并说明理由。2、申请回避的时间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回避原因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三、回避决定院长作为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法院应当在三日内口头或者书面决定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决定之前,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法院决定回避的,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退出本案审理;拒绝回避申请的,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继续审理本案。民事诉讼法对拒绝拒绝申请的决定设定了救济程序,即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决定时申请复议。在复议期间,申请
    2023-08-16
    218人看过
  • 回避的程序内容
    审判委员会
    1.回避的提出回避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是申请回避。二是可以自行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可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但应当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法官和其他有关人员自行回避的,应当向审判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提出并说明理由。2.申请回避的时间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3.回避的决定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在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方式作出决定。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法院决定回避的,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退出本案审理;驳回回避申请的,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继续本案的审理。民事诉讼法对不服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设置了救济程序,即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
    2023-06-14
    481人看过
  • 法庭对什么回避申请应当当庭驳回
    不属于以下情形的回避申请,由法庭当庭驳回,并不得申请复议。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只有上述情况可以要求回避。《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2024-05-01
    414人看过
  • 2024刑案回避申请程序
    法律综合知识
    刑案回避申请有什么程序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要自行回避,而案件的当事人及代理人有权申请利害关系人回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第三十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回避  第三十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
    2023-12-14
    180人看过
  • 法官回避庭审是否继续
    法律综合知识
    法官回避庭审是不是要继续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法官回避的,如果是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提出的,应该中止案件的审理,作了回避决定后再继续审理案件。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第四十七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2023-06-13
    341人看过
  • 刑事案件回避程序有什么规定
    回避的种类有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有权申请回避的人员: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回避可以在诉讼程序开始后的任何阶段提出。在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公安机构、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负有告之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有关人员回避的义务。回避程序是关于回避申请的提出、审查、决定是否批准以及对驳回申请回避复议的次序和方式。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开庭时,审判长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对有关的司法人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在刑事案件的侦查和起诉过程中有关办案人员也应当主动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司法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定回避情形时,应当自行提出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以及自行回避应提出回避的理由。一、行政案件回避由谁决定?公安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上一级的公安机构决定,人民警察的回避,由其所属的公安机构决定。当事人申请回避和审判人员主动回避。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2023-02-17
    93人看过
  • 组成仲裁庭仲裁员的回避条件及相关程序
    仲裁实行仲裁员回避制度。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请客送礼的;5。可能影响独立、公正仲裁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首次开庭前提出。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前提出。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仲裁员时,由仲裁委员会集体决定。
    2023-06-06
    70人看过
  • 简易程序如何申请回避
    民事诉讼回避
    第一,回避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对于审判人员的范围,《若干规定》明确为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第二,回避方式和程序《民事诉讼法》粼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并用。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则是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
    2023-06-24
    367人看过
  • 申请回避的时间和程序
    法律综合知识
    一、关于申请回避的时间和程序我国《仲裁法》第35条规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首次开庭前提出。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前提出。”上述法条对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时间和程序作了规定,但仍然存在一些疏漏,给实践中的操作带来了一些麻烦,具体如下。遗漏了书面审理的情形。我国《仲裁法》第39条规定:“仲裁应当开庭审理,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由此可见,《仲裁法》对仲裁案件的审理规定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开庭审理,另一种是书面审理,并确立了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以书面审理为例外的基本作法。但是,《仲裁法》在设置回避程序时,却仅针对开庭审理的情形规定了申请回避的时间,而遗漏了书面审理的情形,可能导致采用书面审理方式的仲裁案件的当事人丧失申请回避权的后果,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较明显的立法漏洞。实践中,一些仲裁机构注意到了上述缺陷,
    2023-06-28
    326人看过
  • 仲裁回避的情形及程序
    一、仲裁回避的情形根据《仲裁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无论是由当事人选定的仲裁员,还是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的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发现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权提出回避申请:(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一般是指经济上、财产上有利害关系(三)与本案当事人或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仲裁的。这里的关系是指亲属关系、经济财产关系之外的关系,如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这些关系并非都是发生回避的条件,只有当这些关系有可能影响到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才应当回避。对是否可能影响到对案件的公正审理,不能随意推测或想象,而应有所依据,如仲裁员已表现出某种不公正的倾向,对方当事人就可提出申请回避。(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二、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和时间当事人申请回避,应
    2023-06-06
    163人看过
  • 特别程序会在法庭上审理吗
    是否需要在法庭上听取特别程序的意见?特别程序需要庭审相关知识:什么是特别程序特别程序是一种一审程序。普通程序对称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理特殊类型案件的程序。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与普通程序相比,特别程序具有以下特点:(1)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属于民事权益纠纷案件,但要确定某一权利的状态或某一法律事实是否存在,这可以防止纠纷。(2)没有原告和被告。根据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不是由于原告的起诉,而是由于申请人的申请。申请人不一定对已确认的法律事实感兴趣。申请人没有相对人的,不适用反诉与反诉相结合。(3)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判决自判决书送达之日起立即生效,(四)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除选民资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难非诉讼案件
    2023-05-07
    259人看过
  • 申请回避的程序,法律依据是什么
    律师解答申请回避的程序: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2、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分别决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3、驳回回避申请的,可以申请复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2024-04-30
    151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诉讼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 更多>

    #刑事诉讼法
    相关咨询
    • 未回避程序违法上诉状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三百二十五条下列情形,可以认定为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严重违反法定程序: (一)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 (二)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未回避的; (三)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的; (四)违法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
    • 行政庭审中申请回避程序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6-23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7条规定,回避有两种:当事人申请回避和审判人员主动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根据《最高法院解释》第47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
    • 回避程序的结果
      安徽在线咨询 2023-06-10
      1、回避的提出 回避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是申请回避。二是可以自行回避。 当事人申请回避,可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但应当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 法官和其他有关人员自行回避的,应当向审判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提出并说明理由。 2、申请回避的时间 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3、回避的决定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
    • 以下为回避程序:
      浙江在线咨询 2021-11-11
      1、提出回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申请回避。第二,可以自己回避。当事人可以口头或书面申请回避,但应当说明申请回避的原因。法官和其他有关人员自行回避的,应当向审判长、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提出并说明理由。2、申请回避的时间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回避原因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三、回避决定院长作为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
    • 行政诉讼可以申请回避吗,行政程序法上回避的理由是什么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05
      第二十八条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三)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