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八十二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用工两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从用工满一个月的次日起至满一年的前一日止,向劳动者支付11个月二倍工资。 不过,因为《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为一年,而各省市对二倍工资时效起算办法又不尽一致,用工满两年未签合同,劳动者主张二倍工资,在、上海、江西等实行逐月起算法(从未签合同第二个月其按月分别计算)的省市和山东、江苏、重庆等实行届满起算法(从最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的省市均已超过仲裁时效,只有湖北等少出省市实行劳动关系终止起算法,还可以主张。 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十四条 ……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
两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后面又补签了
249人看过
-
两年未签订合同工作的赔偿金额应如何确定?
140人看过
-
如何应对两年未签订劳动合同问题的问题
61人看过
-
未签订劳动合同又拖欠工资如何维权
380人看过
-
员工工作两年后控告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
245人看过
-
仍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两多工作时间如何处理?
467人看过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
未签劳动合同工作两年湖北在线咨询 2022-05-071、单位违法劳动合同法等之规定; 2,你有权要求单位补缴2004年至今的社会保险; 3,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你有权要求用人单位从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支付你双倍的工资差额。若没有按规定支付工资等,或没有按规定支付你加班工资,你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平时加班工资以及节假日加班工资; 4,可与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必要时,也也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以维护你
-
如何赔偿在工作未签订劳动合同,2023最新规定是什么湖北在线咨询 2023-08-1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超过一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满两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当如何处理?如何计算满两年未签劳动合同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18您问的关于满两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我的解释如下:按《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八十二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用工两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从用工满一个月的次日起至满一年的前一日止,向劳动者支付11个月二倍工资。不过,因为《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的
-
怎么赔偿在工作未签订劳动合同台湾在线咨询 2022-07-05未签劳动合同的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工作多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如何索赔,法律是如何规定的香港在线咨询 2023-09-08工作多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索赔: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行政部门同时;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起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