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诉讼时效20年,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延长。
《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诉讼时效延长符合以下情形:
1、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2、权利人在时效期间内未行使权利确有正当理由;
3、是否延长由法院决定;
4、决定延长的期间必须适当。
最长诉讼时效的特征:
最长诉讼时效不同于其他各种诉讼时效的特点表现在:
1、其适用范围广泛,涉及到各类民事法律关系;
2、其时效期间是20年;
3、其适用前提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时开始计算,即使权利人不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亦只在20年内获取法律保护。这不同于以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作为适用前提的其他诉讼时效;
4、其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有关延长的规定,而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但是,其他各种诉讼时效则可以适用有关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诉讼时效的认定与起算:
1、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对应当知道的理解:约定还款期限的,从期限届满之日起为应当知道之日。附条件的从条件成就之日起。
对“知道”的另一把握:知道具体的加害人之时。如甲被人从背后打伤,后多方打听才知道是乙所为,那从知道乙所有之日起算诉讼时效。
2、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自权利人提出履行要求的次日或优惠期结束的次日开始计算。因为在此类债权债务关系中,债权人可随时要求履行。债务人不依债权人的要求予以履行的,即构成侵权事实,债权人得以行使请求权。如果法律或合同规定了优惠期,则债权人请求履行只引起优惠期的起算,则当优惠期结束,债务人仍不履行时,才产生请求权。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4、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诉讼时效最长年限为20年
262人看过
-
如何处理20年最长诉讼时效
294人看过
-
20年是民法典中最长的诉讼时效
277人看过
-
20年诉讼时效延长的特殊情况,20年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
91人看过
-
最长诉讼时效20年中断后还会重新计算时效吗?
408人看过
-
借条最长诉讼时效20年,超过怎么处理
296人看过
-
普通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都可以延长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3-07-19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以强制程序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法定有效期限。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延长诉讼期: 1、通过书面的方式催还,自宽限之日或者催还之日起,重新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 2、可以重新打借条或者更改还款期限,债务人对债权表示承认、请求延期履行、提供担保、支付利息等都被视为同意履行义务。诉讼时效可以重新计算。 3、可直接向
-
劳动纠纷诉讼时效最长是20年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9-2020年的诉讼时效不适用劳动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当事人之间产生民事争议,最长诉讼时效是二十年,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则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除外。
-
最长20年诉讼时效哪些情形适用贵州在线咨询 2023-06-14最长诉讼时效20年适用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在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权利损害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也不再保护。
-
借条诉讼有效期最长达20年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3-11-28借条最长20年的诉讼时效是,在借条没有注明还款时间的情况下,如果出借方超过20年从来都没有跟对方要过债,法院不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果借条中标注了还债的时间,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从约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开始计算的。
-
&&&最长诉讼时效20年适用于何种情形海南在线咨询 2024-03-23最长诉讼时效20年适用于民事纠纷。最长诉讼时效是从损害之日起20年,其适用于民事纠纷,是指权利人20年之内不向法院起诉,过了20年再起诉的法院将不会受理,一般的诉讼时效是3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