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重组:建立国企重组的风险文化刻不容缓
某某电的重组,正受到沪深股市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可对于比较熟悉某某电的人们来说,却恍若十年一觉黄粱梦。回想起昔日那次某某电重组,大家可以深切感受国企重组的通病:只见政府意志,不闻市场意愿。政府表面上包揽了一切,其实一切的后果最终都是要由企业承担的。而国资经营的有进无退,恰恰由于退出机制的不到位而隐藏着最大风险。推荐阅读传IPO6月25日前启动首家企业或本周五发招股说明书周三布局13只补涨股15只股业绩改善上涨空间打开资金离场隐现机构多空观点大PK旭光上市李炎身价飙涨三亿(图)18个月中信银行不入基金法眼上海本地股携手6题材发力走强居家主妇炒股翻近四倍
国企重组真的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吗?假如有机会多了解一点国企重组速成之后又重归失败的那些案例,油然而生的,也许就不会再是对重组神效的那种几近盲目的崇拜,而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顿悟。
资产重组没有后悔药,但是,必不可少的则是与重组的志在必得如影随形的风险意识,也即风险文化。
某某电的重组,现在正受到沪深股市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可对于比较熟悉某某电的人们来说,却恍若十年一觉黄粱梦。回想起昔日那次重组,令人回味的不仅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更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沧桑。
众所周知,某某电和现在受命托管的上海仪电,12年前本是一家。在1997年的那次资产重组大潮中,仪电一分为二,与消费电子相关的企业全部划归广电。重组三年后,某某电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先后完成增发,募集了可观的资金(合计近40亿元),企业效益一度也曾一日千里。一时间,某某电重组,仿佛成为国企脱困的典型。然而,世事难料,2008年,某某电亏损额高达18亿,且陷于资不抵债的困境,不得不重归上海仪电托管,并将再次重组。
在笔者看来,与其说是投资过于庞大的五代线项目令某某电功亏一篑,不如说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大家所看到的当年的某某电重组,只见政府意志,不闻市场意愿。政府划下的版图、政府任命的企业官员、政府背下的债务、政府定下的发展纲要政府表面上包揽了一切,其实一切的后果最终都是要由企业承担的。一个五代线项目,看似同起初的重组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重组的时候就埋下了先天不足种子。
以合资为外力,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发展先机,最初几年的确让重组后的某某电尝到了甜头,也一度带来了快速发展的繁荣。然而,众星拱月般托起的合资液晶面板第五代线,靠巨额投资上马,却既没有换来核心技术,又没有抢占市场制高点,最终不仅带来了致命的巨亏,而且也带来了欲上不能欲罢不甘的尴尬。现在看来,不管是五代线还是六代线、八代线,也许最适合的是创投机制,而不是定向增发,更不用说像某某电这样单纯靠政府拍板和银行的巨额信贷扶植来上的项目了。
从某某电当年的重组中,大家可以深切感受国企重组的通病:不是以国资改革为契机,顺势建立国企退出机制,引进多种资本参股,加快国企的机制改革,而是向政府要政策,向银行要贷款,实质上是以政府担保为背书,银行信贷和关联担保为手段,把巨大的重组风险和投资风险转嫁给社会,转嫁给政府。而随着对国企风险把控越来越放松,国企的盈利机制不可能越来越好。
今年1到4月,我国央企的营业收入下降9.2%,利润下降36%。同期地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下降8.4%,实现利润下降58.1%,均超过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至4月全国22个地区工业利润的平均降幅。国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双下降的原因,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归结为产能过剩。其实,具体到许多国有企业,毋宁说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低效率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致。
这些年来,在对国企改革与市场竞争关系的认识上,我们出了某些偏差,一方面,一味强调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对于国企从一些领域退出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所必不可少的市场基础和市场机制的深层次改革,依然重视不够。国资委成立之初,就一直表示要将中央企业调整为30到40家,后来又表示2009年要调整到80到100家,现在2009年快过去一半了,可距离目标却还很远。一些地方国资委依然政企不分,动不动就想掀起一波新的国有资产重组运动。似乎也没有考虑过,离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任何单靠政府主导的资产重组都是有风险的,尤其是貌似速战速决、实质效率低下的拉郎配。
格林斯潘最近在谈到美国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国有化的问题时说,即便政府反复强调并不提供直接支持,但市场并不相信以隐性的政府支持为基础做出的投资决定。他认为所有制造大而不死的政府救助方法都有缺陷,会造成资本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将严重威胁经济前景。在国内,国进民退的忧虑,正在勃然兴起的并购重组热中悄然蔓延。无论是狭义上的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退出,还是广义上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都带有很强的逆市场化取向。
其实,国资经营的有进无退,恰恰由于退出机制的不到位而隐藏着最大的风险。而任何以有进无退为主要特征的国企重组,风险更是如影随形。因此,资产重组风险文化的建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
浅谈国企重组与企业文化整合
156人看过
-
文化部支持国有文化企业跨区兼并重组
393人看过
-
资产证券化刻不容缓
418人看过
-
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刻不容缓
500人看过
-
环境立法刻不容缓
426人看过
-
降低文化企业投融资风险
293人看过
国企重组是对国有企业的资金、资产、劳动力、技术、管理等要素进行重新配置,构建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 国企重组对于正式员工进行不需要处理,前提是国有企业可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但是若是国有企业不能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 更多>
-
企业资产重组的风险有哪些,企业资产重组的风险及防范政策风险防范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2-14企业资产重组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融资风险、运作风险和合并重组风险等。一、企业资产重组的政策风险及防范政策风险防范主要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趋势的正确判断。由于政策风险防范的主要对象是政府管理当局,因而有其特殊性。二、企业资产重组的融资风险及防范科学地预测融资风险、合理地规避融资风险,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但只有确定最优的资金结构,才能有效地降
-
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29企业文化的建设、价值观的建立决定企业的发展,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两种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就是企业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流程的创建和设立,一个企业的思想、灵魂的确定,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思想和价值观
-
分立的企业不属于重组海南在线咨询 2023-03-141、企业分立不属于重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公司分立,其财产作相应的分割。 公司分立,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公司合并或者分立,登记事项发
-
并购重组对企业来说有何风险天津在线咨询 2023-03-03第一、在全部资产中,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具体比例需要分清。 第二、需要厘清目标公司的股权配置情况。 第三、有担保限制的资产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等有影响,所以要将有担保的资产和没有担保的资产进行分别考察。 第四、要重点关注公司的不良资产。 第五、在并购重组前积极进行税务尽职调查,及时识别并购公司隐藏的致命税务缺陷,规划并购重组税务架构与交易方式。 第六、注意职工安置的风险。
-
企业并购重组要注意的风险是什么呢江西在线咨询 2023-11-18第一、在全部资产中,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具体比例需要分清。 第二、需要厘清目标公司的股权配置情况。 第三、有担保限制的资产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等有影响,所以要将有担保的资产和没有担保的资产进行分别考察。 第四、要重点关注公司的不良资产。 第五、在并购重组前积极进行税务尽职调查,及时识别并购公司隐藏的致命税务缺陷,规划并购重组税务架构与交易方式。 第六、注意职工安置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