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告如何合法应对贷款纠纷案件的诉讼请求
被告按照如下方式合法应对贷款纠纷案件的诉讼请求:
1.当法院给送达传票的时候,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应当及时签收;
2.签收传票之后,一定要第一时间亲自到发出传票的法院去了解案情;
3.从法院处获得你参与诉讼的相关材料:权利义务告知书、应诉通知书、举证通知书等;
4.在举证期限内,搜集并提交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材料,申请传召证人等;
5.对于未能及时还贷的债务人最好还是要及时与债权人联系,告明缘由,争取宽限。
二、贷款纠纷的诉讼时效
贷款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借贷双方明确约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如果当事人超过三个月仍未缴款,贷款行会依法催收到期贷款,按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约定,将向法院起诉,法院会采取财产保全等措施,包括冻结贷款人以及贷款担保人的所有银行帐户上的存款,查封已抵质押的财产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贷款纠纷的诉讼费谁承担
借贷打官司的费用一般由败诉方承担。具体规定如下:
1.民事借贷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胜诉方自愿承担的除外。
2.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
3.共同诉讼当事人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其对诉讼标的的利害关系,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
4.诉讼费由败诉方出缴,但是由原告在起诉时先行垫付,但在起诉书中是必须明确地写清楚诉讼费的出缴者是谁;如果原告胜诉就会取回垫付的诉讼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n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高利贷借款人被告如何应对法律诉讼案件
59人看过
-
如何应对房产民事纠纷诉讼案件
283人看过
-
被告如何应对民间借贷纠纷?
270人看过
-
被告不请律师,如何应对诉讼?
174人看过
-
合同纠纷:如何应对借款合同诉讼时效?
406人看过
-
借贷纠纷案件被告怎么办,如何对付民间借贷案件
106人看过
-
如何应诉民事诉讼案件被告重庆在线咨询 2022-06-11被告人收到人民法院送达的原告的起诉书后,要做好应诉准备: 一、可针对起诉书,提交自己的答辩状。 二、答辩状要在限期内提交,(自收到起诉书之日起十五日)。 三、被告人不答辩,不影响法院照常审理案件。 四、有反诉因素的,可以在答辩中提出反诉。 五、如认为受诉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可以在答辩期内提出管辖异议申请。 六、针对原告的起诉,准备自己的证据。以后按照法院的传唤,参加庭审,在法庭上出示自己的证据,
-
-
判决驳回诉讼请求被告应如何上诉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05当事人应该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第一百六十五条上诉应当递交上诉状。上诉状的内容,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法人的名称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及其主要负
-
原告上诉诉讼请求应该如何处理求告知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3-271、原告放弃诉讼请求,在法律上称之为撤诉。撤诉后,诉讼时效重新开始计算,原告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2、法律依据,最高法最新的《民诉意见》第214条规定:原告撤诉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原告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比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七项的规定不予受理。
-
合同纠纷案件的诉讼管辖如何确定?如何确定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法院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09最高法院关于民诉法《适用意见》中第18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应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操作中又分几种情况,合同有约定且实际履行地与约定一致的,按《适用意见》18条确定管辖,合同约定了履行地,但未实际履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住所地与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一致的,原则上也可以适用18条规定,而如果合同约定了履行地,实际履行地与约定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