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未遂可以从轻处罚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22 14:04:28
342 人看过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敲诈勒索既遂犯视金额不同有3个量刑档次,分别为3年以下、3至10年、10年以上。未遂犯减轻处罚可以比照同档次的既遂犯,降一档进行处罚,量刑3年及以下可以适用缓刑。
敲诈勒索未遂可以定罪吗?
可以定罪。
实施敲诈勒索行为,即使未遂,依法也构成犯罪,仍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仅仅使用威胁或要挟手段,被害人并未产生恐惧情绪,因而没有交出财物;或者被害人虽然产生了恐惧,但并未交出财物,均属于敲诈勒索罪的未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敲诈勒索罪怎么解定的,敲诈勒索罪能从轻处罚吗?
284人看过
-
什么情况下可以对敲诈勒索罪从轻处罚
441人看过
-
敲诈勒索未遂怎么判刑的,敲诈勒索未遂能立案吗
92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量刑标准未遂且已经得到谅解可以从轻吗?
59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4万未遂如何处罚,敲诈勒索罪的认定标准
398人看过
-
敲诈勒索未遂是否和敲诈勒索罪等同
316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最新文章
#管制
相关咨询
-
怎样处罚,敲诈勒索罪能从轻处罚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27一、敲诈勒索罪怎样处罚1、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
-
未遂敲诈勒索会怎么处罚?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5-31法定刑:犯敲诈勒索罪的“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现对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规定如下: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二千元至五千
-
敲诈勒索罪量刑标准, 敲诈勒索罪量刑标准, 敲诈勒索未遂怎么处罚北京在线咨询 2022-05-06一、敲诈勒索未遂根据情节量刑。 二、敲诈勒索罪: 1.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要撅的方法,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 2.情节严重是指财物数额大;多次;引起后果严重等。未遂犯比照即遂犯从轻或者减轻量刑。 3.对于涉嫌敲诈勒索刑事犯罪的情形,一经定罪,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4.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
-
敲诈勒索罪的立案标准敲诈勒索罪未遂怎样处罚福建在线咨询 2023-03-09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应当立案侦查,数额较大是指涉案金额2000元至5000元。 敲诈勒索未遂的比照既遂的标准从轻处罚,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罪既遂量刑如下: 1.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
敲诈勒索未遂会被判刑吗,敲诈勒索未遂会怎么判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16根据我国《刑法》总则部分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所以敲诈未遂,仍然会受到处罚。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