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的理解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5 14:25:32 217 人看过

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的本质特征都是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这里的实施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手段的主体没有特别限制,适用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践中因欺诈而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形比较常见,如劳动者提供虚假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工作经历等。用人单位可在入职登记表或劳动合同中要求劳动者声明:保证提供的相关资料真实可靠,如有弄虚作假,公司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在规章制度中对劳动者提供虚假资料的行为进行规范,以便于实务中的操作。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当事人虚假的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人的生命健康、名誉、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名誉、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违背了劳动合同订立、变更的平等自愿原则,劳动合同即使订立,也非对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的表示,因此,法律对其效力予以否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5日 12:4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劳动者相关文章
  • 欺诈行为和胁迫行为之间的区别
    第三人实施的欺诈或者胁迫行为,使一方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进行的法律行为,如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为存在,受欺诈或者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该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在撤销之前,该法律行为有效。一旦请求撤销之后,该法律行为自始无效。故第三人实施的欺诈或者胁迫行为,对于受欺诈或者胁迫方而言,就是一种相对无效的法律行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如何认定欺诈行为?构成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1、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
    2023-08-05
    120人看过
  • 被逼迫或者胁迫离婚
    婚姻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被逼迫或者胁迫的离婚都是法律不允许的,使用暴力方式逼迫当事人离婚,严重的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离婚自由并非绝对自由,是在法律规制下的自由,这些不允许随意离婚的情形请大家注意一下,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和我聊聊。一、在外地打工女方可以离婚吗如果夫妻双方想要离婚,必须满足以下七个条件,否则就不能离婚。(一)要求离婚的两人必须是合法登记过的夫妻,两人已经领取过结婚证,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二)要求离婚的两人必须完全自愿,任何被逼迫或者胁迫的离婚都是法律不允许的;(三)要求离婚的两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双方必须可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四)要求离婚的两人必须已经确定好财务分割协议,子女赡养协议,以及其他离婚相关事宜;(五)要求离婚的两人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户口是当地民政局所在地的常住户口;(六)要求离婚的两人必须亲自同时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七)要求离婚的
    2023-06-20
    389人看过
  • 胁迫的手段包括几种
    法律综合知识
    一、胁迫的手段包括几种胁迫手段可以从程度上分为三类:1、重度胁迫,是指以杀害相威胁,这里的杀害对象既可以是被胁迫者本人,也可以是被胁迫者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被胁迫者如果不参加犯罪,就会被立刻杀死,有时候,胁迫者甚至先杀死一个或几个人,以此来胁迫其他人犯罪。2、中度胁迫,是指以伤害相威胁,包括以重伤与轻伤相威胁。3、轻度胁迫,指以损害财产或揭发隐私相威胁。二、胁迫的情形有哪些1、生命胁迫指以杀害相威胁,这里的杀害对象既可以是被胁迫者本人,也可以是被胁迫者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被胁迫者如果不参加犯罪,就会当场被杀死。有时,胁迫者甚至先杀死一个人,以此来胁迫其他人参与犯罪。2、健康胁迫指以伤害相威胁,包括以重伤与轻伤相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结合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以确定对其处罚。3、以对财产造成损失相威胁这种情况下,被迫人的意志受到抑制不大,其自由选择度较高,因此他的主观恶性相对大一些,一
    2022-07-19
    371人看过
  • 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的欺诈胁迫手段是什么?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行为无效,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一款是什么《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总则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
    2023-07-04
    208人看过
  •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该合同无效吗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无效合同属于诈骗吗?合同涉嫌欺诈不属于无效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二、因欺诈而签订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吗因欺诈而签订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撤销之前是有效的,撤销之后自始没有效力;如果合同因存在欺诈损害了国家或者集体利
    2023-06-20
    284人看过
  • 区分胁迫和欺诈
    胁迫与欺诈均为故意的行为,但二者有存在区别:(1)受胁迫者是出于恐惧而被迫订立合同;而受欺诈者表面上是自愿订立合同。(2)受胁迫的内容不可能构成合同的条款;而受欺诈的内容则相反。(3)胁迫只能是积极的行为;而欺诈既可以是积极的行为,也可以是消极的行为。(4)胁迫可以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行为;而欺诈则是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刑事诈骗和民事欺诈的区别(一)主观目的不同。主观目的是从客观行为推断出来的,《刑法》对诈骗罪目的规定的很明确,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来说是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做出任何劳务,即取得对方信任而非法占有财物。民事欺诈行为一般来讲是用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办法,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以达到谋取一定利益的目的。(二)客观行为不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不仅在主观故意方面是不同的,而且在客观表现方面也是不同的,
    2023-07-06
    268人看过
  • 强迫交易罪的胁迫手段有哪些
    强迫交易行为属一种扰乱市场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在商品交易或服务交易中并不鲜见,因此,本法为了不至于打击面过大,而规定了强行商品交易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根据《刑法》与《刑法修正案(八)》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的应当予以立案:(一)强买强卖商品的;(二)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的;(三)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的;(四)强迫他人转让或者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者其他资产的;(五)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由此可见,构成本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一、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本罪与敲诈勒索罪在行为方式上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二者之间有严格区别:(1)客体不同。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市场交易秩序和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或其它合法权益;而敲诈勒索罪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即公私财产的所有权。(2)客观方面不同。本罪行为人对被害人可使用暴力、威胁方
    2023-06-24
    469人看过
  • 分析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手段
    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经营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具体表现形式有: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用的商品分量不足的;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次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四、以虚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诈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五、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六、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七、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八、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九、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十、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十一、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十二、其他虚假或者是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
    2023-07-02
    216人看过
  • 胁迫与欺诈的区别有哪些
    胁迫与欺诈均为故意的行为,但二者有存在区别:(1)受胁迫者是出于恐惧而被迫订立合同;而受欺诈者表面上是自愿订立合同。(2)受胁迫的内容不可能构成合同的条款;而受欺诈的内容则相反。(3)胁迫只能是积极的行为;而欺诈既可以是积极的行为,也可以是消极的行为。(4)胁迫可以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行为;而欺诈则是合同当事人的行为。胁迫的构成要件以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以将要发生的物质性损害或者精神性损害为要挟,使对方当事人产生恐惧,迫使其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而订立的合同。如果该合同损害了国家利益,应属于无效合同,否则为可撤销合同。胁迫的构成要件有五个:(1)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它有两个层面,一是使相对人陷于恐惧的故意;二是希望相对人基于恐惧而作出意思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胁迫的故意不包含胁迫人通过胁迫行为使自己获取某种利益的内容,谋取某种利益仅属于胁迫的动机。(2)胁迫人实施了胁迫行为。
    2023-06-14
    264人看过
  • 离婚欺诈胁迫的法律规定
    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自愿离婚的才会给予登记离婚。一、胁迫结婚的婚姻有效力吗胁迫是指胁迫人以给另一方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的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财产等方面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另一方当事人违背真实意愿结婚的情况。因受胁迫而结婚的,属于可撤销婚姻,受胁迫一方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二、以合同骗取技术算合同欺诈吗以合同骗取技术并不一定算合同欺诈,需要看具体情况以及当时双方当事人所做行为来进行确定是否是合同诈骗还是民事欺诈。合同欺诈是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合同欺诈
    2023-06-23
    65人看过
  • 欺诈胁迫签订合同的效力
    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是可撤销合同,撤销后自始无效。如前所述,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应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应作为无效合同,另一类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并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只是损害了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对这类合同应按可撤销合同处理。将其按可撤销合同处理,原因在于:1.能够充分尊重被欺诈方的意愿,充分体现了民法的自愿原则。诚然,欺诈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而意思表示不真实,局外人往往难以判定,如果被欺诈人不提出受到欺诈,法院和仲裁机关往往难以主动干预。2.尽管某些欺诈行为可能造成了对被欺诈人的损失,但损失可能是轻微的,受害人可能仍然认为合同对其是有利的,并愿意接受合同的拘束。例如,受害人希望得到合同规定的标的物,则只能根据有效的合同请求欺诈行为人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交付标的物,从而使其订约目的得以实
    2023-02-24
    319人看过
  • 如何认定胁迫手段
    法律综合知识
    一、如何认定胁迫手段胁迫手段的认定,关键在于明确胁迫行为的构成要件。1.胁迫行为必须具备故意的要素,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并故意以威胁的方式迫使对方作出某种意思表示。这种故意表现为对对方心理状态的预见和对胁迫结果的追求。2.胁迫行为必须是实际发生的,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威胁或恐吓。这种行为可以是直接的,如直接对对方进行身体或言语上的威胁,也可以是间接的,如通过第三方对对方施加压力。3.胁迫手段还必须具备非法性。这意味着胁迫行为不能是基于合法授权的,也不能是法律所允许的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等行为。4.如果胁迫行为是基于合法授权或符合法律规定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情形,则不构成胁迫手段。综上所述,认定胁迫手段需要从行为人的故意、行为的实际发生以及行为的非法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认定行为人使用了胁迫手段。二、胁迫行为四要素胁迫行为的认定需要具备四
    2024-07-11
    335人看过
  • 什么是欺诈和胁迫
    1、欺诈和胁迫指的是欺诈,是指行为人故意向对方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虚假表达意思的行为胁迫是指威胁损害对方或者其亲属、亲属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朋友,迫使对方违背其真实意图行事。欺诈和胁迫签订的合同可以撤销吗欺诈和胁迫签订的合同可以撤销,原因如下:1。它充分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欺诈和胁迫属于不真实的意图表达。只有当事方知道是否存在欺诈和胁迫。是否属实应由双方自行决定,并尊重各自的意愿。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合同的解除与无效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后果,受害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解除合同。在某些情况下,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很小,而且另一方希望履行合同,因此他愿意继续履行合同,以保护其直接利益。保护善意第三方的利益。以欺诈或胁迫手段签订的合同视为可撤销合同,合同的解除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也就是说,如果一方将其通过欺诈或胁迫手段获得的财产转让给第三方,并且第三方善意地获得该财产,则遭受欺诈或胁
    2023-05-07
    483人看过
  • 乘人之危的本意是
    法律综合知识
    一、乘人之危的本意是一方利用了他人的困境,使他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作出承诺,且在当时的情形下,他人只有获得一方提供的条件或帮助才可能摆脱困境。如不会游泳的母亲答应他人以几十万的高价救掉进河里的儿子,如母亲事后主张当时的承诺违背其真实意思,他人的行为就可认定为乘人之危。但一方利用对方急欲离婚的心态要求多分财产则不符合乘人之危的本意。因为诉讼离婚造成的时间拖延是法律制度形成的,当事人必须承受。这种“危”并不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应属于乘人之危中的“危”。如果其愿意放弃财产权利而获得较快离婚,也不算被对方所“乘”,只能推定多分给对方财产就是其当时的真实意思表示。即为真实意思表示,事后当然也不得反悔。据此可看出,在处理财产分割协议中认定是否构成乘人之危时,比一般合同中更严格。只有在一方利用对方显著不利的状况迫使对方签订明显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财产分割协议时,才可认定为乘人之危。如一方生病急需现金
    2023-06-08
    358人看过
换一批
#劳动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劳动者
    词条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 更多>

    #劳动者
    相关咨询
    • 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
      山西在线咨询 2023-06-13
      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应认定为无效。借贷关系无效由债权人的行为引起的,只返还本金;借贷关系无效由债务人的行为引起的,除返还本金外,还应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给付利息。
    • 乘人之危的胁迫欺诈情况哪些条款可以适用?
      贵州在线咨询 2023-06-14
      存在乘人之危、显失公平因素的胁迫行为相关法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一百五十条;第一百五十一条。
    • 如何鉴别靠着欺诈胁迫的手段和趁人之危的劳动合同的真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1-11-14
      欺诈是指一方故意制造假象或隐瞒真相,欺骗对方,诱使对方形成错误的认识,并与对方签订劳动合同。欺诈有很多种,包括:(1)在没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签订合同。例如,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申请人没有这样的资格,提供了假的资格证书。(2)行为人有义务如实告知他人某些真实情况而故意不告知的。比如一个小化工企业招三班倒的化工工人,不能用孕妇。但是有些妇女来应聘,
    • 通过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与他人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吗
      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12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是可以撤销的,该合同在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 胁迫的构成要件有哪些乘人之危
      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31
      一、胁迫的构成要件有哪些(1)须有胁迫的故意;(2)须有胁迫行为;(3)胁迫缺乏正当性,即胁迫的手段具有非正当性或者目的具有非正当性;(4)相对人因胁迫而产生恐惧,并因此订立了合同。二、乘人之危构成要件有哪些(1)相对方处于危难或者紧迫需要之际;(2)合同一方乘人之危;(3)双方因此订立了合同,该合同明显严重不利于相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