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抚养权败诉二次起诉胜算多大
在父母其中之一方于一审阶段败诉之后,其在二审阶段赢得诉讼的可能性并非必然存在,这主要取决于新证据的发现以及特定案件的详细情况。
在此背景下,对于二审而言,至关重要的在于审查是否出现了新的证据,唯有当事实清晰、证据确凿时,当事人方能具备胜诉的有力条件。
换言之,若父母能够提供出新的证据来证明对方缺乏抚养能力或者自家抚养环境对子女更为有利,那么他们才有可能在二审中获得胜利。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二、孩子抚养权争夺的条件有哪些
抚养权争夺的条件主要有:
1.孩子在两周岁以下的,抚养权一般归属于母亲,因为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孩子在两到八周岁之间的,要看双方有没有做绝育手术、是否利于孩子成长、是否有经济能力等等;
3.孩子八周岁以上的,要充分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孩子抚养权败诉二次起诉胜算多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n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n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以孩子名义起诉抚养费胜算大吗
450人看过
-
起诉孩子抚养权大概多久,起诉离婚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312人看过
-
关于孩子抚养权问题有多大胜算?
270人看过
-
第二次起诉时孩子是否有抚养权
161人看过
-
孩子抚养权上诉获胜后多长时间可再起诉?
385人看过
-
女方起诉要回抚养权的胜算大么?
62人看过
-
争夺抚养权要多久败诉才算胜诉四川在线咨询 2022-12-13没有时间限制。但变更抚养权必须有法定情形,否则起诉会得不到支持。 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五条规定,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的,应另行起诉。 第十六条规定,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
-
起诉孩子抚养权败诉如何处理河南在线咨询 2023-08-26起诉抚养权败诉后,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
第二次起诉了,怎么才算判给孩子的抚养权陕西在线咨询 2022-04-29因抚养权纠纷第二次起诉的,夫妻一方认为另一方的抚养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可以起诉到法院要求变更。变更子女抚养权应有法定理由: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
-
离婚孩子抚养权变更抚养权胜算大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1-10-13应当根据抚养方是否存在不利于子女成长的原因来处理,夫妻离婚后的任何时间内,一方或双方的情况或抚养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均可提出变更子女抚养权的要求。变更子女抚养权一般先由双方协商确定,如协议不成,可通过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