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法院的正常审理期限(一般为2个月,至迟不超过3个月,特殊情况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根据上述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一审案件常见的审限应当在三至六个月。
一、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关于故意伤害行为也不是受害者的公安机关报案了以后马上就可以判刑,故意伤害能否构成犯罪还要进行伤情鉴定,而且公安机关也得对故意伤害的犯罪动机等犯罪细节进行调查。所以从报案到判刑的时间,就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了。
-
嫌疑人涉嫌碰瓷加故意伤害罪判多久
351人看过
-
犯罪嫌疑人涉嫌故意伤害应怎判刑
404人看过
-
涉嫌了故意伤害罪了故意伤害可以判缓刑吗?
369人看过
-
涉嫌故意伤害罪的会判处多少天拘留?
173人看过
-
行为人涉嫌故意伤害能判死刑吗?
473人看过
-
涉嫌故意伤害致死如何量刑
476人看过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驱力。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更多>
-
涉嫌故意伤害罪会判多少年, 故意伤害罪量刑标准, 涉嫌故意伤害罪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241、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可判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量刑问题:根据是否构成什么犯罪,综合考虑犯罪动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是否累犯、有无自首、立功认罪态度、是否具有从轻或者减轻情节,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等因素确定。
-
家人涉嫌故意伤害被刑事拘留多久会取保候审澳门在线咨询 2023-09-051、一般而言,被采取取保候审仍有很大可能被判刑。 2、目前,就只有两种情况是不会判刑的。那就是犯罪嫌疑人本来就是没有触犯《刑法》,或者因为证据存在瑕疵,不能充分证明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因而不能判刑。 3、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超过有期徒刑的刑罚就不会被判刑。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的,执行公安机关应当在取保候审期满十五日前通知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的人民检察院
-
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拘留15天后才知道一般会判多久,故意伤害罪怎么判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181、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可判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量刑问题:根据是否构成什么犯罪,综合考虑犯罪动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是否累犯、有无自首、立功认罪态度、是否具有从轻或者减轻情节,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等因素确定。
-
故意伤害别人涉嫌犯罪会被判几年新疆在线咨询 2023-02-10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涉嫌了故意伤人罪了被判刑,缓刑需要判多久呢?贵州在线咨询 2022-07-24一、缓刑如何减刑我国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换言之,在刑罚的执行期间是减刑的前提条件。如果认为缓刑的执行不是刑罚的执行,那么在缓刑考验期内即使有重大立功表现,也不能减刑。这显然不利于充分发挥减刑制度的积极功能。而在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缓刑考验期内表现好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