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开始犯罪或者犯罪过程中临时形成共同犯罪意图的情况。如果在开始时形成共同犯罪意图并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共同犯人应对共同犯罪行为及其结果负责。共同犯罪过限,又称共犯过限,是指在共同犯罪中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超出共同谋议范围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理论,行为人只有主观上对某一危害结果有罪,才能承担刑事责任。因此,过限行为的刑事责任只能由行为实施者承担,其他共犯只能承担谋议罪的刑事责任。
事前无通谋故意伤害是什么意思
事前无通谋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时或者实行犯罪的过程中临时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个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已经形成了共犯罪故意的情况。共同犯罪形式,是指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内部结构或者各共同犯罪人之间的结合方式。[1]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犯罪主体是两人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一般是指自然人,也可以指单位。
(2)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动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个有机的犯罪整体,共同造成犯罪结果。
(3)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就是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知道自己与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各共犯人已经形成共同犯罪故意,就实行犯罪进行了策划和商议的,就是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通谋一般是指二人以上为了实行特定的犯罪,以将各自的意思付诸实现为内容而进行谋议。由于共犯人在着手实行静蝴巳罪的性质、目标、方法、时间、地点等进行了策划,故其犯罪易于得逞,危害程度严重。
在刚着手或实行犯罪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认定时应特别注意与同时犯的区别。
如果在刚着手时形成共同犯罪故意,并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则各共犯人均应对共同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
离婚通谋的概念
159人看过
-
以权谋私罪的概念
446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在概念上的差异
135人看过
-
共谋犯罪的概念说明
91人看过
-
事实行为——法定继承的概念?
103人看过
-
理解两限房的概念与限制
495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2022年实行过限的概念是哪些河北在线咨询 2022-11-131、第一种观点称为“共犯的过剩”即为“正犯者实现的结果比共犯者所认识的内容严重的场合被称作共犯的过剩。”这是日本学者的称谓。 2、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行过限又称共同犯罪中的过剩行为,是指“实行犯实施了超过共同犯罪人事先预谋或临时协议的范围的犯罪行为。”第二种观点称为“实行过限”。这是陈兴良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实行过限,又称为共同犯罪中的过剩行为,是指实行犯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 3、虽然
-
案件的事实概念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0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十六条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认定的案件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2、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3、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
事实婚姻与非法同居的概念与区别山西在线咨询 2022-06-29第一,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都具有共同终身共同生活的目的,而非法同居的男女双方不具有这种终身共同生活的目的。 第二,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具备公开的夫妻身份,而非法同居的男女双方往往具有陷落性,临时性,不具有公开性。 第三,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均无配偶,有配偶的则为事实重婚,非法同居的范围要比事实婚姻宽。
-
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概念安徽在线咨询 2022-06-24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
法人概念的形式与实质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17法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法人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和自然人不同的是,它不是作为有血有肉的生物存在,而是作为组织体存在。 2、法人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成立,是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基本前提。 3、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法律对法人的承认,其目的在于使其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因此,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4、法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