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所需要的手续是直接向公安部门提出申请,具体的申请程序是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并要采用书面形式。而对取保候审申请,有权决定的机关,应当在法律规定时限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公安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的,应当向其本人宣布,并由其本人在取保候审决定书上签名。因此要进行取保候审的申请的话,一般是根据上述的流程和手续进行申请。
取保候审期间迁户口需要哪些手续
取保候审期间一般不能迁户口的。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取保候审的条件与执行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
醉驾处理和取保候审的必要步骤
84人看过
-
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步骤
111人看过
-
2022年醉驾取保候审的步骤
87人看过
-
取保候审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170人看过
-
取保候审后还有什么步骤
58人看过
-
被逮捕后的取保候审申请步骤
496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取保候审变更逮捕步骤山东在线咨询 2021-12-14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的,可以变更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交由检察院审查后,批准逮捕。
-
酒驾法院取保候审步骤河北在线咨询 2024-09-26根据法律规定,酒驾属于违反道路交通法规,依法予以行政拘留,不需要办理取保候审;醉驾触犯刑法,处以拘役,犯罪嫌疑人或其亲属可以提出取保候审,是否批准,由公安机关、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节确定。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
-
公安解除取保候审步骤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9-16根据司法实践以及我国相关的的规定,解除取保候审的程序如下: 1、由被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作出取保候审的机关或者执行机关口头或者书面提出解除取保候审的要求,并阐明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出现违反义务的情况。 2、办案单位审核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 3、若符合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案件承办人应当写出《呈请解除取保候审报告书》,经办案单位审查同意后,办案人员再制作《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通知书》,办理解除手续。。 4
-
取保候审是什么?法院取保候审步骤是怎么样的?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23【法律意见】,是指侦查机关责令提供担保人或交纳并出具,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它通常对犯罪较轻,不需要拘留、,但需要对其行动自由作一定限制的犯罪嫌疑人采用。取保候审的条件在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有明确的规定。
-
走私取保候审的步骤该怎么走?北京在线咨询 2022-08-30《》第三十六条第3款规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再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权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条规定: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