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贷催收爆通讯录违法吗
爆通讯录是现在网贷催收的主要手段,因为互联网借贷全程通过网上、手机操作,无法准确得知借款人的住址,无法面对面审核、催收,所以会利用手机这个媒介来进行催收,无形中催生出很多违法行为。
爆通讯录如果情节严重,对借款人及其家人、朋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实际上是违法的,可以收集证据报警。
二、怎么举报爆通讯录的情况
可以搜集相关证据,比如借贷合同、骚扰通话记录、短信信息等资料,向以下机构递交举报信息。
1、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2、银监局
3、聚投诉
4、工商部门
5、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借钱还钱天经地义,但是遇到暴力催收也要学会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识别正规靠谱的网贷平台,避免掉入套路贷、高利贷的陷阱中。
三、高利贷的钱不用还吗
我国法律中对借贷利息有规定,若借贷双方约定的借款利息超过了年利率36%,该类贷款被称为高利贷,法律不予保护,借款人有权要求出借人或放贷机构返还已支付的这部分利息。
年利率超过36%的部分借款人可以不用还,法院是支持这种做法的,注意是超出部分,不是全部,如果真的闹到法院,24%以内的利息和本金你都必须归还。
四、信用卡套现涉嫌诈骗罪吗
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从动机上来说,借款人有能力而拒不还款,有可能会涉嫌犯罪,实在还不起,也要积极与银行协商。
法律咨询
网友:爆通讯录究竟算不算违法呢?都构成什么罪呢?
律师:大家可以对照以下几种情况来判断:
1、敲诈勒索罪:以裸照或父母家人的联系方式做威胁,要求还款或多收超额利息的。
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网贷机构曝光个人基本信息,如手机号码、身份证、住址、网络账号、通讯录等。
3、侮辱罪、诽谤罪:网贷发送威胁、侮辱短信、微信,张贴大字报、上门喊喇叭等。
4、非法拘禁罪:网贷机构会雇人上门拘禁借款人或其家人,逼其还债。
5、非法侵入住宅罪:网贷平台雇佣相关人员,进入借款人家中不走,轮番守着逼还债。
6、行政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142条的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可以对其进行治安处罚。
-
爆通讯录催收是否违法
379人看过
-
爆通讯录催收违法可以起诉吗
373人看过
-
爆通讯录催收违法吗如何处理
166人看过
-
网贷催收是否违法,涉及通讯录爆炸行为?
168人看过
-
违法爆通讯录吗?
74人看过
-
催收骚扰是否违法通讯录?
84人看过
网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个体包含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网络借贷作为新型借贷平台,贷款公司通常是在线运营,因此它们可以以较低的管理费用运营,并且比传统的金融机构更便宜地提供服务。... 更多>
-
爆通讯录催收是否违法?青海在线咨询 2024-11-12爆通讯录催收行为涉嫌不合法。 如果爆通讯录的行为达到侵犯他人隐私、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程度,可以保留相关证据并报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这种行为可能会受到以下处罚: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则可能会被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若涉嫌犯罪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暴通讯录催收违法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3-09-01爆通讯录催收不合法。 如果爆通讯录上升到侵犯隐私、干扰他人正常生活,那么可以保留证据报警。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网贷爆通讯录恐吓等催收是犯法的报警有用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2-09-23将应收账款按照欠款的时间长短分为ABC三类,A是欠款时间最短的(如最近2个月内的或者信用期内的),C是最长的(如超过3年的)。重点是对C类的催收,方法有发函催收、本单位人员催收,事务所催收随时了解该类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存在倒闭风险等。B类的催收,可以通过委婉提醒的方式进行。A类的一般可以暂缓催收
-
网贷风暴对方无抵押催收爆通讯录怎么办陕西在线咨询 2023-10-04商账催收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为企业提供逾期账款回收服务,运用合法的催收手段和方式,为企业及时实现资金回笼,降低企业资金的坏账率,从而有效维护企业财务现金流。商帐催收与一般的暴力讨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是通过合法的手段对债务方施加各种现实的压力来实现帐款的回收。商帐催收施压的手段和方式视具体案件情况和所拥有的相关资源而定,并无统一固定之模式。
-
网贷会不会爆通讯录?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08不会,爆通讯录的网贷APP大多数都是非法的,可以去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举报。而合法的网贷APP是不会爆通讯录,会直接降低你的个人征信,这样更严重。根据央行《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