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故意杀人罪的概念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7 14:22:05 333 人看过

《刑法》中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是:

(一)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二)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三)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四)客观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

一、吃安胎药致婴儿死亡属于犯罪吗

吃安胎药致婴儿死亡属于犯罪,构成故意杀人罪,婴儿是指已出生的人。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是: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2、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本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本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二、直接故意犯罪如何认定

直接故意犯罪认定: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生活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和新陈代谢的有机体,是人存在的前提。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都可以构成;

2、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才能确定行为人的责任;

3、主要要件: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符合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犯罪主体;

4、主观要件:故意杀人罪主观上必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三、强制猥亵、侮辱罪怎么构成的?

强制猥亵、侮辱罪的构成:

(一)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二)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三)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男性或者妇女)的性自由权。

(四)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侮辱、猥亵他人的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1日 10:1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刑事责任年龄相关文章
  • 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的早期思想渊源,一般认为是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大宪章第39条确定了适当的法定程序的法的基本思想。该条规定:凡是自由民除经其贵族依法判决或遵照国内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褫夺其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或逮捕。到了17、18世纪,欧洲大陆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断、践踏人权的黑暗现实,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张,并以三权分立说和心理强制说作为其理论基础,使罪刑法定的思想更为系统,内容更加丰富。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罪刑法定这一思想由学说转变为法律,在宪法和刑法中得到确认。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8条规定:法律只应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罪前已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在《人权宣言》这一内容的指导下,1810年《法国刑法典
    2023-04-22
    304人看过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概念
    人们的思想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任何犯罪行为都来源于一定的犯罪心理,根据犯罪人对自己行为引起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刑法把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意犯罪又可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两种,过失犯罪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而又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犯罪,就是直接故意犯罪。如用利刀猛刺人的心脏或其他要害部位,这是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都知道的。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这种危害结果,不是希望而是放任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这就是间接故意犯罪。如果甲开枪打一只免子,旁边站着一个小孩,甲明知开枪可能击中小孩,但他采取放任、听之任之的态度,结果未击中兔子,而将小孩打死,这样甲就犯了间接故意杀人罪。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放意犯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严重结果的,是疏忽大
    2023-03-26
    86人看过
  • 故意犯罪属于什么概念
    法律综合知识
    一、故意犯罪属于什么概念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或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对这种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态度,从而构成犯罪。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两种类型。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犯罪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反对也不积极促进这种结果的发生。无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故意犯罪的行为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二、故意犯罪有哪些罪名名称故意犯罪主要有: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制作贩卖伪劣商品罪、贩卖毒品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妨碍公务罪、贪污罪、受贿罪、职务侵占罪、非法拘禁罪、强奸罪、走私罪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4-01-17
    155人看过
  • 故意犯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①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②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两种情况都构成故意犯罪。一、不作为过失犯罪有哪些情形?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如某汽车驾驶员,在倒车时违反操作规程,不事先鸣笛,也不注意观察,结果将在车后玩耍的小孩轧死。作为驾驶人员,其职责要求在倒车时必须先认真观察,而该驾驶
    2023-03-06
    428人看过
  • 关于故意犯罪的概念是什么
    一、故意犯罪的概念是什么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以此规定为依据,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事实。故意犯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事实要素。认识,即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是主体对客观认识现象的了解和理解。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就是行为人对其行为及结果的了解和理解。(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即行为人对所导致的危害结果所具有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犯罪意志因素
    2023-04-13
    195人看过
  • 过失杀人的概念及其构成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本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本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人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索;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
    2023-06-01
    474人看过
  • 犯罪的法律概念和犯罪的非法律概念
    所谓犯罪的法律概念是指具体国家法律上规定的犯罪概念,其他不是从法律的角度,而是研究者从社会等其他角度在理论上所研究和运用的犯罪概念,是非法律的犯罪概念,有时这种概念还笼统地被称为犯罪的社会学概念或犯罪的理论概念,总之,它是相对于犯罪的法律概念而言的法律之外的犯罪概念,例如宗教上的、道德上的犯罪概念等。犯罪的法律概念是法律规定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对这种概念的探讨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允许研究者有超范围进行发挥的余地,更不允许研究者以自己的价值观对犯罪概念进行另外的定义,法律对犯罪概念的规定是研究犯罪法律概念的前提。而在具体的法律中,不同的法律所规定的犯罪概念又存在不同。因此,犯罪的法律概念一般是具体的确定的。而对犯罪的非法律概念的研究则不受法律规定的约束,任凭研究者在一定的范畴内进行理论探讨。犯罪是评价事实,在没有了法律规定的犯罪概念的探讨中,研究者定义犯罪概念的唯一依据就是价值判断,
    2023-02-12
    94人看过
  • 侵占罪相关概念:故意犯罪与犯罪故意的关系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故意的种类如下:1、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故意犯罪的概念是什么一、故意犯罪的概念是什么1、故意犯罪的概念指的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主观上有实施法定罪行的故意,具体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意思。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
    2023-08-09
    229人看过
  • 故意侵占罪的概念犯罪故意犯罪的种类有哪些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故意的种类如下:1、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一、假想防卫要承担负刑事责任吗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的防卫行为虽然是故意行为,但这种故意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错误的基础之上的;即行为人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不法侵害的反击,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正当防卫行为,即主观上不具备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因此,不能把假想防卫的故意等同于犯罪故意。二、犯罪既遂认定标准犯罪既遂认定标准如下:1、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即明
    2023-06-20
    496人看过
  • 刑法中非法拘禁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非法拘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2、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身体自由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既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以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为目的。刑法中集合犯的概念有什么集合犯指刑事法律把同种的数个犯罪行为集合成为一个犯罪。在刑法理论中,可分为三种:(1)营利犯。即以营利为目的,反复实施同种的犯罪行为,依法律的规定仅构成一个犯罪。(2)常业犯。即无正当职业,而以犯罪所得作为维持生活的主要来源,准备或者已经反复实行同种类的犯罪行为。(3)惯犯。又称惯习犯或习惯犯。即具有实施同种犯罪行为习惯的分子,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多次实施某一种犯罪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前
    2023-08-01
    329人看过
  • 善意持票人的概念
    正当持票人正当持票人[tolderinDeCorse)又称善意持票人。英美票据法对某一类持票人特定的名称。善意地花了对价,取得一张表面完整、合格的未到期票据的持票人。为票据的派生当事人。他具有以下特征:(1)所得票据表面完全正常;(2)没有过期;(3)没有发现该汇票曾被退票;(4)不知道前手的权利有任何缺陷;(5)善意地取得汇票,支付了对价,从而对票据拥有完全的权利。英美票据法从保护正当持票人的利益出发,将票据关系与其基础关系严格区别,不问票据的对价关系以及资金关系如何,凡善意的付了对价的票据受让人的权利不受其前手票据权利瑕疵的影响,因此正当持票人权利优先于前手。如果票据签字被伪造,则伪造签名后的持票人不能对汇票有任何权利的要求,任何对汇票的清偿也不能作为对债务的清偿。任何持票人应初步推定为正当持票人。但在汇票涉及诉讼时,有证据表明,承兑、出票和以后的流通转让是受到欺诈、胁迫、暴力和恫吓或
    2023-06-06
    418人看过
  • 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定义不仅较为详细地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犯罪的本质特征,而且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同时将犯罪行为与普通违法行为区别开来,是对我国社会上形形色色犯罪所作的科学概括,是我们认定犯罪、划分罪与非罪界限的基本依据。这是较为完备、科学的定义。
    2023-06-11
    133人看过
  • 刑法罪名的概念和分类
    一、罪名的概念罪名就是犯罪的名称,是对具体犯罪本质的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由于基本罪状都对具体犯罪本质或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故可以认为,罪名以罪状为基础,包括在罪状之中。对罪名的确定,要具有合法性、科学性与概括性。罪名虽是犯罪的名称,但它并不是仅起一种称呼作用,而是具有重要的功能。诸如,对千姿百态的犯罪现象,具有概括的功能;对各种犯罪独特含义的表述,具有个别化的功能;对各种犯罪进行称谓的表述,具有对犯罪的评价功能;罪名体现法律对犯罪的否定性评价,具有威慑功能。二、罪名的分类这里讲的罪名分类,是指从理论上归纳出现存罪名的类型,从而进一步明确各种类型罪名的含义,以便正确适用罪名。1、类罪名与具体罪名类罪名是某一类犯罪的总名称。在我国刑法中,类罪名是以犯罪的同类客体为标准进行概括的,共有10个类罪名。在刑法分则中,类罪名是章的标题,没有具体的罪状与法定刑,现实中的犯罪都是具体的,故类罪名不能成为
    2023-04-12
    196人看过
  • 什么是故意杀人罪?犯故意杀人罪应处什么样的刑罚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犯罪对象是有生命的自然人;2.客观方面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如果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合法的,则不构成杀人罪,如根据人民法院判决依法枪决罪犯等;3.主观方面是故意。杀人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之规定,犯故意杀人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情节较轻,主要是指防卫过当杀人,基于义愤杀人,杀人的预备、未遂、中止行为等。
    2023-04-22
    229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刑事责任年龄
    相关咨询
    • 故意杀人罪的概念、量刑是应该如何样的?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6-28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量刑时可以根据危害后果、次数、场所、社会影响、作案对象等情节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基准刑。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是指故意
    • 故意杀人罪的概念与构成, 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中的故意行为是什么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1-22
      故意杀人罪的概念与构成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性质最恶劣的少数犯罪之一。必须从重从快严惩。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故意杀人罪的客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
    • 故意杀人罪的概念、构成要件、构成要件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02
      一、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二、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 2、客观要件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概念概念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12
      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而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 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概念区别是如何样的呢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29
      这是故意杀人罪。 仅从主客观上讨论的话,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是杀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的行为,所以是故意杀人罪。 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