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中刑事和解的制度要如何适用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06-14 23:30:03 485 人看过

交通肇事罪中刑事和解的制度的运用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轻刑的情况下;2、肇事者认罪;3、双方当事人自愿。如果满足着三个条件之一的,则不得适用。使用之后,按照比较轻的一档处罚。交通肇事罪中刑事和解的制度要如何适用的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3日 13:0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被告人汪某甲。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汪某甲犯交通肇事罪,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经审理查明,被告人汪某甲驾驶小型普通客车由重庆市合川区行驶,车辆行驶至某某路段时,车辆驶入对向车道,与对向行驶的由被害人陈某乙驾驶并搭乘被害人秦某某(系陈某乙之妻)的普通二轮摩托车发生接触,造成陈某乙左股骨粉碎性骨折、左股动脉断裂大失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秦某某受伤(重伤二级),两车部分受损的重大交通事故。经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认定,被告人汪某甲应承担此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被害人陈某乙、秦某某无责任。另查明,被告人汪某甲在交通肇事后即拨打电话报警和施救,并在现场等候,归案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还查明,在事故发生后,被害人陈某乙的亲属及被害人秦某某分别向本院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本院已分别作出判决。本院判决由某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赔
    2023-05-05
    402人看过
  • 怎样的刑罚适用交通肇事罪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这固然与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有关,但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影响驾驶人员安全意识的原因除了交通管理不力之外,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的处刑过轻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犯罪的人适用刑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一方面对犯罪者本人进行惩戒以防止其再次犯罪,另一方面是对社会上所有的人予以警戒。如果对某种犯罪的处刑较之其危害性来讲明显偏轻,刑罚就起不到应有的警戒、预防作用。按照刑法第133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一般是在三年以下处刑,如此低的刑罚不足以引起驾驶人员的重视。况且在实践中大多连三年以下也不判,因为按刑法规定,三年以下是可以判处缓刑的,而且大多数受害者亲属为了获得较多的赔偿而放弃对肇事者的刑事追究。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其将要负的责任尤其是刑事责任成正比的。从以上分析来看,由于刑罚的偏低和实践中处理的实际情况,决定了驾驶员对交通安全的警惕性普遍较低,故意违章的较多
    2023-06-13
    142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的适用条件与交通违法的关系如何解读?
    无交通违章,即使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也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者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属于什么犯罪类型交通肇事罪属于刑事犯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即凡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3-07-07
    354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适用缓刑的条件有哪些,交通肇事逃逸能否适用缓刑?
    一、交通肇事罪适用缓刑的条件有哪些1、缓刑适用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超过3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他们的罪行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不适宜放在社会上执行,所以不能适用缓刑。2、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必须是犯罪情节比较轻微,悔罪表现比较好,放在社会上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累犯不能适用缓刑。这是因为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主刑之外还判处有附加刑,附加刑仍然应当执行,而不受主刑缓刑的影响。缓刑的考验期限,是指对受缓刑宣告的犯罪分子进行考察的一定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二、交通肇事逃逸能否适用缓刑肇事后逃逸的不宜适用缓刑。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
    2024-01-22
    311人看过
  • 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外比较
    在西方诉讼法学理论上,有所谓刑事和解制度(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一般是指在犯罪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加害者和被害者直接会谈、协商,解决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其目的是修复因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破坏的加害人和被害者原本的和睦关系,并使罪犯因此而改过自新,复归社会。在西方,这也属于新型的司法制度。我们知道,刑法的价值在于秩序和安全,刑法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立法、诉讼机制以及司法水平和社会环境,在现实条件下,刑法价值只能相对地实现,而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刑法价值的实现。我国悠久的调解历史、厌讼的文化传统、新时期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设定和司法实践中存在和解的事实,均有利于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但是目前我国实行刑事和解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刑事和解虽然是民事契约自由精神在刑事法领域的发挥,在和解过程中要遵循契约自由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民事的合同规则在解决刑事和解问
    2023-06-11
    410人看过
  • 交通肇事如何量刑?哪些不适用缓刑?
    一、交通肇事罪如何量刑(一)下列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2、负事故同等责任的:死亡三人以上;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三十万元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且无能力赔偿的。(二)下列行为之一,视为“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1、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2、负事故同等责任的:死亡六人以上;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在六十万元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且无能力赔偿。二、交通肇事罪中哪些情形不适用缓刑(一)《意见》规定6种情形一律不适用缓刑:1、对醉酒驾驶机动车致死亡一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的;2、有出于追逐取乐、竞技、寻求刺激等动机,在道路上超速行驶50%以上的;3、致死亡一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后逃逸的;4、斑马线上致行人死亡一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5、具有
    2023-06-02
    431人看过
  • 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的适用
    回避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与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刑事回避制度适用人员: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第31条和最高两院解释,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参与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人民陪审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司法警察、勘验人员、执行员和法院中其他占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其中审判人员指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检察人员指检察官、书记员、司法行政人员和司法警察。对于检察委员会委员是否属回避之征象,法无明文规定,一般认为,此类委员对案件处理结果有重要影响,从维护司法公正了发,应当归入回避范围。回避的意义: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受到公正的对待;确保社会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过程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尊重。回避理由:一、
    2023-06-14
    142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是否可行
    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是否可行交通肇事罪属于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是可以进行刑事和解的。刑事和解不必然会免除处罚,检察院可以不起诉,法院可以从宽处罚。参考以下条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2023-06-17
    447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缓刑使用的限制
    除未成年犯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一)未作赔偿的;(二)曾因交通通肇事被判刑的;(三)交通通肇致人死亡后逃逸且负事故全部责任的;(四)有司法解释规定的两个以上特殊违章情节且负事故全部责任致人死亡的;本节所指特殊违章情节是指:(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4)明知是无牌证或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5)严重超载驾驶的。具有上列情形,但合议庭或独任庭认为判处缓刑有利于案件审理的,报院长批准或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一、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对交通肇事罪规定了三个不同的刑级(量刑档次):犯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判到15年的占少数)
    2023-03-29
    487人看过
  • 交通肇事犯罪应当适用自首制度有什么理由
    一、报案不同于自首,自首不是交通肇事行为人的义务所谓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构成自首需要具备两个要件: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特殊自首无须自动归案,只要是在被动归案之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异种罪行的,该异种罪行也适用自首情节。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交通事故发生后,车辆驾驶人有三项义务:保护现场;及时救治伤者;主动迅速报案。事故发生后主动向有关机关报案并等候处理符合自动投案的条件,但“报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通事故发生后车辆驾驶人只要及时主动向有关机关报告发生了交通事故这一事实即认为车辆驾驶人尽到了“报案”义务,即便对自己的犯罪事实百般抵赖;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则要求行为人必须如实交待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因此,报案与自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
    2023-06-02
    108人看过
  • 交通肇事中肇事逃逸的理解与适用是怎么规定的
    一、交通肇事中肇事逃逸的理解与适用是怎么规定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首先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一、肇事人离开现场时是否积极履行救助义务是认定逃逸性质的本质要件;二、肇事人离开现场时是否立即投案是评判逃逸性质的形式要件。适用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有关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认定和责任是怎么规定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标准如下:1、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2、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
    2024-01-11
    357人看过
  • 在我国交通肇事如何和解?
    一、交通肇事死亡赔偿金怎么计算?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或者农村居民纯收人标准,按20年计算。但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1)死亡赔偿金(60周岁以下人员)=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或者农村居民纯收人X20年;(2)死亡赔偿金(60周岁以上人员)=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或者农村居民纯收入X(20年—增加岁数);(3)死亡赔偿金(75周岁以上人员)=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或者农村居民纯收人X5年。(四)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标准当事人双方达成了民事赔偿协议,(如果履行完赔偿协议更好),并且获得了受害人的谅解,这有助于法院对肇事司机的判决,并可以获得法院的从轻处理。在中国,相关的交通事故案件可以进行和解,但仅适用于相关的民事赔偿部分。如果交
    2023-06-02
    130人看过
  • 交通事故中如何判断交通肇事的交事
    一、交通事故中如何判断交通肇事的管辖交通事故中按照如下标准判断交通肇事的管辖:交通事故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确定,两个地方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由当事人二选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第二十九条规定,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二、交通事故纠纷的诉讼时效交通事故诉讼时效为三年。交通事故属于民事纠纷,适用民事诉讼时效。一般民事诉讼时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起算。如果受害人向侵权者主张权利,则时效从最后一次主张权利之日起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
    2023-09-17
    182人看过
  • 研究交通肇事罪刑罚的适用原则
    (一)负事故全部责任的: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一人逃逸的,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重伤一人且有定罪的其他特殊情形之一的,为有期徒刑一年伤增加一人,刑期增加六个月。轻伤增加一人,刑期增加二个月(二)负事故主要责任的: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一人逃逸的,为有期徒刑一年伤一人且有定罪的其他特殊情形之一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伤增加一人,刑期增加四个月。轻伤增加一人,刑期增加一个月。交通肇事罪的最高量刑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单独的交通肇事罪最高为15年,即使造成的后果再严重也不可能判处死刑。除非
    2023-07-11
    419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交通肇事犯罪中哪些情形适用自首制度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12
      1、交通肇事后未逃逸而主动投案 2、交通肇事逃逸后主动投案 所谓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构成自首需要具备两个要件: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特殊自首无须自动归案,只要是在被动归案之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异种罪行的,该异种罪行也适用自首情节。交通事故发生后,车辆驾驶人有三项义务:保护现场;及
    • 什么是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有什么样的?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06
      刑事和解制度是随着刑事诉讼法修改(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而引入的一项司法制度改革。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调停人或其他组织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沟通、共同协商,双方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减轻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一、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是:(1)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和侵犯财
    • 刑事和解制度适用于哪些行为
      海南在线咨询 2021-08-31
      (1)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和侵犯财产罪的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除渎职犯罪外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2)特别指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刑事和解程序。
    • 交通肇事罪逃逸如何处罚,交通肇事罪能适用缓刑吗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2-01
      法律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且缓刑必须量刑在三年以下,如果符合缓刑的条件,可以宣告缓刑。
    • 如何量刑,交通肇事罪中哪些情形不适用
      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26
      一、交通肇事罪如何量刑(一)下列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 2、负事故同等责任的:死亡三人以上;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三十万元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且无能力赔偿的。(二)下列行为之一,视为“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1、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2、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