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抚养权的归属及抚养费的支付。
(一)子女抚养费的问题,提交双方的收入证明;
(二)如涉及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应提交子女本人愿跟随父或跟母生活的相关离婚证据;
(三)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
2、母方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
3、母方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四)对两周岁以上十周岁以下未成年的子女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对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5、子女单独随己方父母共同生活多年,己方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
争夺子女抚养权需要什么法律依据
夫妻双方离婚的,法院是从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判决孩子的抚养权归属,例如:两周岁以下的孩子,法院一般是判决给女方;两周岁以上至八周岁,法院综合判断男女双方的经济情况来进行判决;八周岁以上的,男女双方条件相差不大的,法院可能会倾向于听取孩子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证据对于子女抚养权争取的影响
372人看过
-
离婚如何来争夺抚养权,收入对争取抚养权有影响吗
183人看过
-
经济状况对争夺抚养权的影响
279人看过
-
两个孩子争夺共同抚养权:法律如何裁决?
205人看过
-
孩子抚养权的争夺如何影响离婚妈妈
220人看过
-
法院对抚养权争夺案的判决结果如何?
432人看过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更多>
-
法院对于争取抚养权法院会如何判决, 法院会如何判决争夺抚养权问题安徽在线咨询 2022-02-10一、法院列入失信人,有权要求娃儿抚养权,法院会从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保护子女合法权益结合父母双方的实际抚养能力和条件等具体情况考虑判决孩子的抚养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
-
抚养权争取的争取法律依据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13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公开咨询,现根据您陈述的事实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回复如下,以供参考:离婚时,如果子女未满两周岁,原则上由女方抚养。如果已经满了两周岁,就不再属于法定的哺乳期,争取的孩子的抚养权则需要提供更多己方对抚养子女更有利的证据,比如:经济基础、工作稳定、身体健康、孩子幼小、孩子自小如谁一起生活,住房条件等等。
-
民法判决对于子女争取抚养权有哪些影响江西在线咨询 2022-06-24根据法律规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对方犯罪证据可以作为争夺抚养权的依据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3-09-08可以,对方犯罪显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适合抚养孩子。 争取抚养权时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1、关于双方经济条件、身体状态的取证。 抚养孩子必然涉及到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一系列费用的支出,那么取证证明自己收入情况、身体状态比较优越,对抚养的争取有极大的好处。尤其如果对方身体患有传染病等不适用抚养孩子的疾病,那对己方争取抚养权就十会有利了。 2、关于双方思想品质、生活习惯的取证。 抚养孩子,意味着
-
争夺子女抚养权要如何收集证据,争夺子女抚养权的证据效力如何认定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04争夺子女抚养权收集证据的方法:(1)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资、文化学历等一般差距不大,但这并不表示就没有差距,比如直接抚养方的思想品质,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取得这一方面的证据,是比较重要的。 (2)双方父母基本条件的取证。很多时候,孩子特别对于学龄前儿童,不是夫妻一方带,而是一方的父母带。因此,孩子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的意见及身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