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一、宅基地可以继承吗?
宅基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宅基地使用权不属于被继承人遗留的合法财产,不能被继承。
《宪法》第十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二、遗产继承纠纷的起诉流程是什么?
1、起诉,即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
2、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对裁定驳回起诉不服,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受理后,法院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15日内进行答辩,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
3、排期开庭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3日进行公告。
4、开庭审理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举证质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法庭调解: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当事人履行调解书内容或申请执行;未达成调解协议,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宣判)。
5、宣判同意判决,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我院告诉庭提出执行申请;不同意裁判,需要分情形区分对待,裁定是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判决是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农村的宅基地本身就是一宅一户,子女们长大成人以后,如果都独立并且向村里面审批了宅基地,老人去世后宅基地是不能被继承的,在没有自建房的情况下单独的针对宅基地继承问题发生纠纷,人民法院根本就不会立案,因为宅基地不是遗产不能继承。
-
两兄弟怎样继承宅基地确权
236人看过
-
宅基地两兄弟怎样继承
74人看过
-
宅基地是亲兄弟还是属于堂兄弟,怎么确权
138人看过
-
兄弟俩宅基地如何确权
446人看过
-
宅基地纠纷引发兄弟反目
64人看过
-
三个兄弟宅基地如何继承
319人看过
遗产继承规定: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民法典删除了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并且规定了继承开始后,遗嘱执行... 更多>
-
兄妹宅基地纠纷如何诉讼(兄弟间的宅基地纠纷)江西在线咨询 2023-08-31宅基地要登记办集体土地使用权证的,起诉至少得证明是合法的使用权人,互换也是要变更土地使用权证的,如果没有这些登记的手续,只是私自协议的没有物权效力,只是需要返还借款。
-
兄弟宅基地确权法律对兄弟怎么规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3-09-11宅基地属于兄弟共有,确权如下: 1、当事人可协商确权; 2、协商不成的,可由乡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3、对处理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结果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
兄弟可以继承农村宅基地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2-01宅基地不适用继承,宅基地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挂在一人名下。只要你们兄弟在此居住又有户口,可以作为宅基地使用权人,拆迁时作为被安置人。地上房屋可以继承,农村房屋一般不能做公证,可以由村委会出面制作分家单,或法院出具法律文书确认房屋权属。宅基地证登记人死亡,一般在册人口和所有子女有房屋产权的,可以参与拆迁。证明一般是派出所或村委会出具,具体格式询问相关部门。
-
兄弟2人怎么确权一处宅基地海南在线咨询 2024-05-01兄弟2人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权一处宅基地:1、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2、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
宅基地被兄弟偷偷确权如何办湖北在线咨询 2023-01-14宅基地被兄弟偷偷确权,解决方式如下: 1、双方协商解决。 2、协商不成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3、对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