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最后救济程序——对停止执行死刑规定的几点思考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1:20:49 408 人看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停止执行死刑程序有关问题的规定》细化了《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一百二十二条关于停止执行死刑的规定,明确了停止执行死刑的启动、审查与处理程序,改变了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后停止死刑执行法律依据混乱的状况,使停止执行死刑程序从此有法可依,对停止执行死刑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起着基础性作用。简言之,《规定》对刀下留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停止执行死刑程序看起来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何以需要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做出规定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立法和司法理念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司法官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察而且公正廉明的先知,那么程序制度对司法来说就是多余的,司法官当然有权以自己的内心确信判处任何人其所应担的处罚;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司法官与任何人一样都是目有所不视、耳有所不闻、心有所不察的凡人,并且和任何人一样存在着感情、贪欲和冲动,于是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领域,司法官可能肆意妄为,甚至背离了司法的根本目的。与道德规范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不同,法律规范以人性本恶为假设前提严密法网,防止违法犯罪的发生。《规定》的出台,恰恰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情况纷繁复杂的大国为统一停止执行死刑程序提供了依据和规制,防止程序混乱的发生。同时,透明的、明确的程序对防止司法腐败、促进当事人信任司法、保护司法官都具有重要作用。

与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对在执行死刑前发现重大情况需要改判的案件如何适用程序问题的批复》不同,对停止执行死刑案件的审理,不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除立法技术方面的考虑外,这一改变主要是根据审判监督程序和停止执行死刑程序的本质特点将二者区分开来,目的在于避免程序交错下司法混乱的发生。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非常救济程序,就目前的立法和司法现状而言,其启动、审理和判决都不甚容易;而死刑案件作为刑事案件中的特例,需要给予特别的程序关照,基于慎重实施死刑的态度保留死刑案件最便捷有效的救济机制。

死刑,作为以剥夺生命为内容的刑罚,是当代法治国家最严重的刑罚,无论在保留死刑的国家还是在废除死刑的国家,都是饱受争议的。一方面,死刑以剥夺人的生命为内容,否定了犯罪人的生存,并且不可逆转、不可弥补;另一方面,一些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的确令人发指,对他人、社会造成了不可宽恕的严重危害,死有余辜。所以死刑受到争议是必然的。中国是保留死刑的国家,这与我国的历史传统、犯罪状况、人民愿望是相符合的。中国保留死刑,但绝对禁止滥用死刑,对死刑的态度是少杀、慎杀。这一理念延伸到死刑执行程序中,即是把执行死刑程序纳入程序法治轨道,使死刑案件在最后关头存在明确的法定救济途径,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重视和对人权的终极关怀。

死刑核准权的收归迈出了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一步,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法律的统一,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尊重和保护人权都有现实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经过两年的努力,死刑核准制度改革已经走上正轨,步入良性循环:

1、死刑核准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后,在没有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平稳过渡,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实属不易。

2、死刑案件数量大幅下降,死缓数字第一次超过了死刑立即执行的数字,基本实现了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的原则目标。

3、死刑核准权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基本在全国统一了死刑的适用标准,解决了以往长期存在的量刑标准差异过大导致的量刑不公现象。

4、不断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如2007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07年3月《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等,使死刑复核程序更加规范。

《规定》的出台是最高司法机关规范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举措之一。应当肯定,我国当前的死刑核准程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死刑复核程序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死刑复核程序的公开性、交互性、直接言辞性、裁判理由的规范性等问题都存在可探讨的余地。这些问题使得死刑复核程序目前呈现出秘密、书面、间接、单向的纠问式诉讼特征,程序的推进完全不为公众了解、不受当事人影响,甚至裁判结果可能不受程序本身的影响。学界和司法实务界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我相信,在时机成熟时,最高司法机关会通过司法解释规范这些问题。同时,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亦应体现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应扬弃口号性、倡议性或者仅有行为模式没有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使法律规则更有操作性。笔者对死刑复核程序抱有以下期待:

第一,期待着死刑复核程序更加公开、透明。目前的死刑复核权在最高人民法院运作的全部过程处于高度保密的状态,这种状况与程序价值的要义不符。正义不仅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一格言对事关人的生命这一最为重要人权的死刑复核程序而言,没有任何可以规避的理由。

第二,期待着辩护律师能够更多、更充分地参与死刑复核程序,增加体制外因素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制衡。律师作为法官、检察官之外的法律职业人士,能够从专业角度为当事人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以制衡审判者、追诉者不可避免的偏狭。

第三,期待着就死刑复核权的行使问题尽快制定程序规则。目前死刑复核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主要是依赖内部规范、内部规则进行运作的,这在收回当初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死刑复核程序的逐步成熟,最高人民法院应尽快着手将试验成熟的规则规范化、统一化、公开化。

第四,期待着死刑复核程序充分发挥对完善刑事诉讼整体程序的制度牵引功能。死刑复核权的收回,使得最高人民法院有更多的机会切身感受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如何通过反思死刑复核程序中暴露出的审前程序、审判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相应程序的改革以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法制的进步,已经成为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完善的一个核心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东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9日 01:4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死刑相关文章
  • 关于完善行政复议程序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自1999年10月1日施行以来,对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行政复议法对复议程序规定的欠缺,使得这种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笔者结合复议工作实际拟就完善行政复议程序作一番粗浅的探讨。一、现行行政复议程序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一)、现行行政复议程序的概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四、五章的规定,我国现行政复议程序的内容主要有:1、申请。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合法权利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复议申请原则上由申请人本人提出;申请人为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提出;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代为提出;申请人为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组织可以提出;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
    2023-06-06
    186人看过
  • 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几点思考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第二章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该法第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同时,该法第十二条规定了法院不受理的情形,具体包括:(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二)行政
    2023-06-06
    298人看过
  • 对刑事赔偿规定的几点思考
    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通过实施,对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推动廉政建设及改进和完善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有效的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因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使职权而遭受损害时依法取得国家赔偿。但随着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及司法机关的不断实践,《国家赔偿法》中的刑事赔偿规定逐步显露出了不足和局限。一、从认识论上看,刑事赔偿规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任何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某种程度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本来面目的反映,任何一次正确的实践活动,都是与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的。再者,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当事物尚未发展到某个阶段,对那个阶段的本质和规律最多只能作些预见,是否科学还有待证明。所以对事物的认识,尤其是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
    2023-06-06
    177人看过
  • 对如何改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圣尧2010-12-814:55:29来源:南京市江宁区审计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这一理念已经深深的印入审计人员的脑海,随着近年来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特别是新修订的《审计法》的实施,将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目标、内容,审计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和成效,是一个客观而现实的问题。根据笔者有幸连续参与近几年的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要进一步改善和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我们在审计的内容和方式上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加强审前调查,编制可操作性较强的审计方案一是应切实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必要时可放大审前调查的空间和时间,认真选择确定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专题和内容,在重点专题的选择上,应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二是要研究编制切实可行的财政预算
    2023-04-24
    94人看过
  • 完善检察机关刑事赔偿制度的几点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自1995年1月1日实施以来,已执行了十余年。检察机关为了更好的执行该法,相应地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的有关规定、办法等,检察机关现在执行的是2000年11月6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通过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国家赔偿法无疑是一部对公民基本权利兑现的法律,但通过这十余年的贯彻实施,其实施效果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没有达到当初制定这部法律的宗旨和目的。各地检察院的办案实践表明,随着这部法律的实施,赔偿程序、赔偿范围、赔偿标准及赔偿费用支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逐步暴露出来,亟待通过修改、完善,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好地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笔者就赔偿法的归责原则、赔偿时效、支付程序以及免责条款等方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应当修改从赔偿法第2条的规定可知,该法采用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责任原
    2023-04-24
    188人看过
  • 对完善商标转让程序的几点建议
    近期,北京一中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因商标转让引起的特殊的商标权纠纷案件。案情大致如下:原告A公司(2001年1月由B公司变名而来)到商标局办理变更商标注册人名义手续时发现B公司名下的五件商标已经由被告C公司于2001年6月、7月向商标局提出转让申请,原告便私刻B公司印章于2001年8月向商标局提出将上述五件商标中的其中两件转让给自己的申请。商标局分别于2001年9月和2002年2月核准上述申请并予以公告,从而造成该两件商标一标二主的局面。原被告就上述商标的专用权归属问题产生纠纷诉至法院,法庭调查中原告还请求法庭鉴定被告转让申请书中的B公司印章的真伪,此案正在审理中。虽然此案还没有定论,但其中暴露中的转让程序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有关法律法规表明商标局对商标转让仅作形式审查:商标局对转让双方意思表示是否真实,章戳是否一致不予实质审查,概此不在其权限范围内;其对符合形式要件的转让申请一概视为真实意思表
    2023-04-23
    335人看过
  • 有关停止执行死刑的规定?
    关于停止执行死刑的问题,主要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停止执行死刑程序有关问题的规定》。以下为该规定的全文:【颁布机构】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号】法释〔2008〕16号【颁布时间】2008.12.15【实施时间】2008.12.26【效力属性】有效为确保死刑案件停止执行死刑程序依法规范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第一条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二百一十二条规定的判决可能有错误包括下列情形:(一)发现罪犯可能有其他犯罪的;(二)共同犯罪的其他犯罪嫌疑人归案,可能影响罪犯量刑的;(三)共同犯罪的其他罪犯被暂停或者停止执行死刑,可能影响罪犯量刑的;(四)判决可能有其他错误的。第二条下级人民法院在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命令后、执行前,发现有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二百一十二条第四款规定的情形的,应当暂停执行死刑,并立即将请求停止执行死刑
    2023-06-11
    50人看过
  • 完善减刑假释工作程序的实践与思考
    减刑、假释工作是监狱执法的关键环节。目前,各地监狱普遍通过对罪犯实行计分考核、给予行政奖励,进而以罪犯所获得的行政奖励为“事实依据”办理呈报减刑、假释。人民法院也是以这些行政奖励作为办理减刑、假释工作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罪犯因“确有悔改表现”而获得减刑、假释的比例占到减刑、假释总量的99%以上。由于人民法院对于监狱的减刑假释人数,按押犯比例作了限制,这样在客观上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犯人要远远多于每次实际核准的人数。如何确定减刑、假释对象又成为了减刑、假释工作中突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上,由于法律没有进行严格界定,给实际工作留下了随意操作的空间,甚至监狱严格按照集体研究,逐级审批来确定减刑名单,仍不能完全避免罪犯及其家属乃至社会的误解和猜疑。为了规范执法行为,严密执法程序,堵塞漏洞,增强减刑、假释工作严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安徽省巢湖监狱于2004年初,建立实行了以“罪犯行
    2023-06-02
    413人看过
  • 对《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几点法律思考
    一、调研的背景2009年年初,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济南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适时开展了贯彻实施《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专项检查活动。此次检查重点放在服装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大量使用农民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315个,清退疑似童工1名,处罚1起,金额5.5万元。检查中发现,尽管《禁止使用童工规定》颁布实施已经6年多了,近几年又有《劳动合同法》等一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出台,但在一些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仍然存在法律意识淡漠,违法使用童工的情况。在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也常常面临取证难的问题。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甚至童工家长的不配合。另一方面在开具户籍证明,证明童工年龄上存在现实困难。因此,梳理现有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细化完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对今后依法行政,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禁止使用童工
    2023-03-31
    74人看过
  • 停止执行死刑与暂停执行死刑规定是什么
    (一)停止执行死刑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立即报告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由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作出裁定:1、在执行前发现裁判可能有错误的;2、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3、罪犯正在怀孕的。上述前两种情况中停止执行的原因消失后,必须报请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院长再签发执行死刑命令才能执行;对于因上述第三种原因停止执行的,应当报请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依法改判。对核准死刑的判决、裁定生效之后,执行死刑前发现有刑事诉讼法第211条规定的情形,需要改判的案件,应当由有死刑核准权的人民法院适用审判监督程序依法改判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二)暂停执行死刑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暂停执行,报请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裁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中级人
    2023-05-05
    159人看过
  • 死刑执行的变更——停止执行死刑与暂停执行死刑
    (一)停止执行死刑刑事诉讼法第211条、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341、342条规定,下级人民法院在接到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7日以内交付执行,但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立即报告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由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作出裁定:1、在执行前发现裁判可能有错误的;2、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3、罪犯正在怀孕的。上述前两种情况中停止执行的原因消失后,必须报请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院长再签发执行死刑命令才能执行;对于因上述第三种原因停止执行的,应当报请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依法改判。1999年1月29发布、自1999年2月13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在执行死刑前发现重大情况需要改判的案件如何适用程序问题的批复》(法释[1999]2号)规定,对核准死刑的判决、裁定生效之后,执行死刑前发现有刑事诉讼法第211条规定的情形,需要改判的案件,应当由
    2023-06-04
    427人看过
  • 完善远程教育学习者权益保障法制的几点思考
    「摘要」:远程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关法制甚为不完善。本文认为完善远程教育学习者权益保障法制具有十分必要与紧迫意义,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远程教育学习者权益保障法制作了详细的探讨。「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者权益,法制一、完善远程教育学习者权益保障法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998年9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4所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两年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至2001年7月教育部已批准了45家试点单位,而按教育部的规划将把试点高校扩大到一百所以上。尽管远程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关法制(特别是远程教育学习者权益保障法制)却甚为不完善。从我国现行远程教育分支体系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高等教育还是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等,相对于传统的高等教育而言,事实上都是一种自费教育制度,学习者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教育
    2023-06-07
    312人看过
  • 对我国减刑制度的完善的相关思考
    我国的刑罚变更执行制度是指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三项制度。现有的减刑制度既不具有可撤销性,也没有附加考验期限,这种减刑机制一方面不利于已经被减刑释放的人继续认真改造,另一方面容易造成监管人员在减刑当中弄虚作假,收受贿赂。而且,减刑制度名为刑罚变更执行制度实为减少刑期不执行的一项制度,以上两个方面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生效判决的法律威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假释制度作为世界各国通行的一项行刑制度,在不少国家保持了较高的适用率,而在我国历年来却一直适用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多年来全国适用假释的罪犯人数在罪犯中所占比例不超过3%。现实中如此低的假释比例,造成法律资源的闲置,使假释制度的刑罚实践作用微乎其微。笔者认为,鉴于现有减刑、假释制度在运行机制上的严重缺陷,应建立新型的减刑制度以取代现有的减刑制度,以弥补其不足。这样的减刑制度有几大优点:1.能够促使被减刑者在关押期间能保持警惕,继续
    2023-04-22
    217人看过
  • 停止执行死刑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情形需要停止执行死刑
    停止执行死刑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情形需要停止执行死刑停止执行死刑就是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发现特殊情况时应当停止执行死刑。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但是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二)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三)罪犯正在怀孕。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停止执行的原因消失后,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再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才能执行;由于前款第三项原因停止执行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2023-06-04
    59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死刑
    词条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生命刑。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执行死刑的方式采用枪决和注射等方法执行。 采用枪决方法执行死刑,人民法院有条件执行的,应交付司法警察执行;没有条件执行的;可交付武装警察执行。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 更多>

    #死刑
    相关咨询
    • 二审死刑停止执行的程序问题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9-11
      下级人民法院在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命令后、执行前,发现有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二百一十二条第四款规定的情形的,应当暂停执行死刑,并立即将请求停止执行死刑的报告及相关材料层报最高人民法院审批。
    • 可以适用停止执行死刑程序有关问题的规定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6-02
      关于适用停止执行死刑程序的规定法律怎么规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的规定,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但是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二)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怀孕。前
    • 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建议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2-28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一道防错纠错的特别程序,对于保证死刑案件的正确审理和保障被告人权利救济有重要作用。 完善建议: 1、立法上,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法规; 2、程序上,引入“诉讼化”审判模式; 3、制度上,建立健全检察监督和律师辩护制度; 4、期限上,明确规定死刑复核的审理时间。
    • 什么情况下死刑应当停止执行, 并指定停止执行期间的死刑有哪些规定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1-27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一条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但是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二)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怀孕。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停止执行的原因消失后,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再签发执行死
    • 刑诉再审程序终止后不停止执行什么原因?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0-19
      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即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一旦发生法律效力就要进入执行程序,这是法律的严肃性,而当事人提出申诉必须是符合法定情形的才重新审判。具体规定如下:《刑事诉讼法》第十条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第二百四十一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